本书共分为4章: Part 01 对航天器的定义、作用、分类、未来趋势等基础问题进行了解答。Part 02 对与航天器结构、制造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解答。Part 03 对与航天器发射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解答。Part 04 对与航天器在轨运行、地面控制、回收着陆、航天员操作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航天知识, 同时也为了增强图书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书中配有大量示意图、鉴赏图以及生动有趣的小知识。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有限/固定时间控制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滑模控制理论发展至今的五代体系,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外部扰动上界未知、执行器饱和抑制、弹性频率辨识与自适应抑制、跟踪性能与进气约束等控制问题的解决方案。本书内容系统、严谨,注重控制理论基础与工程应用结合,具有鲜明的航天应用特色。
本书总结团队多年来飞行器热结构试验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全书共5章,系统介绍了空天飞行器及其热结构问题与高温试验技术,并按照科研试验流程对材料高温性能试验、连接高温性能试验及结构高温性能试验等涉及的具体试验类型进行详细论述。主要内容如下:概述高温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以及典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及其热结构的发展历程,分析热结构的关键特性;介绍高温部件试验方法,包括加热方式、温度测量以及应变测量等;以有限元方法为背景,介绍热结构建模与分析的基本框架;通过三种具体试验介绍材料高温性能试验;通过四种具
基于卫星智能网络在通信、遥感、导航等应用的安全需求,分别介绍在各自应用中的发展概况和潜在安全威胁与挑战。在构建低轨卫星物联网安全数据保护框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卫星网络的复杂拓扑结构,还需要综合考虑基于在轨边缘计算模式的安全数据收集和处理。综上所述,本书旨在介绍和研究面向智能卫星网络的在轨安全数据处理机制,探索低轨卫星物联网数据处理架构中特有的安全威胁,并提出结合安全数据收集和安全边缘数据训练过程的保护框架。我们期望本书能为未来低轨卫星物联网的数据安全保护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本书围绕火星探测器在着陆过程中防热大底和背罩分离的关键技术,采用索驱动机器人进行地面模拟实验,详细介绍了索驱动机器人的构建、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过程,包括绳索的静态与动态索力传递特性,以及扰动力的施加策略。通过数值计算和有限元法,探讨了多种因素对索力传递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此外,本书设计了扰动力施加单元,并优化了其数量和位置布局,通过仿真和实验方法确保了模拟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对火星探测任务的真实件进行了最终验证,实验结果满足技术指标需求。本书可供从事绳
本书围绕一体化飞行器的设计与验证,系统地阐述了其概念、技术特点、发展现状及系统设计方法,特别是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和公理化设计理论的应用和验证。全书共分为五章:第1章绪论介绍一体化飞行器的基本概念与内涵,阐明其需求背景和技术特点,分析星箭一体化和星载一体化飞行器的发展现状,探讨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指出设计中的问题与关键技术。第2章一体化飞行器公理化设计理论深入探讨传统公理设计理论,分析其在复杂系统设计中的应用问题,提出基于MBSE的公理设计方法,并通过功能-行为-动作分析与优
执行航天任务的各类飞行器在返回地球大气时往往具有极高的再入速度,有些甚至超过第二宇宙速度,导致飞行器面临严酷复杂的高温气动环境,如何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获取飞行试验中包括流动特性、飞行器状态、防热材料热力载荷等在内的参数信息已成为解决航天再入气动基础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的重要瓶颈。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超声速试验测试技术主要围绕地面试验开展,飞行测试技术发展不足,测试理论研究不深,飞行试验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不高,测试需求与技术准入存在矛盾壁垒,先进传感器大幅受制于国外。因此本报告在梳理我国飞行测试技术现状、
本书以世界时测量及航天器精密定轨的需求为应用背景,从髙精度光纤干涉仪技术研究和设计的角度,系统论述了高精度光纤干涉仪及其应用于世界时测量的有关理论和工程实践问题。全书共分9章,主要包括时间系统、地球的空间姿态与世界时参数的作用、典型的世界时高精度测量技术,同时重点阐述了世界时测量用高精度光纤干涉仪原理与技术方案、提髙世界时测量用高精度光纤干涉仪精度的关键技术、基于髙精度光纤干涉仪的世界时测量精密环境构建技术以及基于高精度光纤干涉仪的世界时测量与数据处理方法,另外还讨论了髙精度光纤干涉测量技术在其
本书是介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建设历史和航天成就的科普读物。全书分六个部分回顾了肯尼迪航天中心从项目选址、原型设计、建设、遇到的挑战、探月之旅到进行国际空间站的建设的过程,是对美国航天史和成就的一个侧写。书中收录了150多幅壮观的图片,是以美国太空计划参与者的视角撰写的关于这个重要航天中心的完整历史。本书中也包括对非常引人关注的阿波罗计划和登月计划等的介绍。
本书主要介绍了泵喷水动力和流噪声特性。全书共分为十章,首先介绍了泵喷推进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以及案例,然后介绍了泵喷推进器的流场计算方法以及流场特性,包括泵喷的导管参数、转子参数、定子参数对泵喷推进器流场的影响研究。随后,在流场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泵喷推进器的流噪声数值预报方法及流噪声特性,并提出了基于锯齿结构的泵喷推进器降噪方法。最后,介绍了泵喷推进器的流场和噪声实验测试研究。本书可供从事水下航行体噪声方面的研究人员和工程设计者参考,有望对推动国内新一代低噪声泵喷和安静型潜艇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