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历史学术著作,从生态文明角度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读。作者马克·伯特尼斯认为不应该将自然史和人类史截然分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从来不是各不相干的,人类文明和自然界的生态息息相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生态的方方面面,人类活动之于自然界连锁反应的分量已经越来越重,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注重生态内涵,并且共同行动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书阐述人类文明史的学术角度较为新颖,突破了惯常的历史研究路径,具有较高的
本选题契合当下环境保护的议题,集合博物散文,兼具科普性与文学性。作者通过记述自身的博物经历与感悟,引导读者探索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身体力行探究世间万物并与其建立联系,生动为读者展示了万物皆奇迹。本书主要内容为三个方面,首先述及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护、环境保护和动植物开发利用史等社会关注的议题。其次,介绍了一些生物学家、地学家的科学成就及其影响;早期西方人在华所建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历史上的科学活动对后来的启示。第三,阐述了古代的博物和“多识”的发展历程和近代生物学家的传承。
本书以社会问题为视角,重点介绍了当前中外学者关于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社会成因与社会应对的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寂静的春天、受害结构论、受益圈·受苦圈、环境正义、公地悲剧、生产跑步机、环境问题的社会转型论、生态危机的历史文化论、生态现代化、生活环境主义、共域之治等重要理论。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重点阐释相关理论内容的同时,对理论形成的学术脉络、社会背景及人物生平展开细致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理论的来龙去脉。本书是一本独具特色的环境社会学教材,适合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城乡协同发展是国家现 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教 材针对城乡发展不协同的现 状,以城乡生态系统为对象 ,研究城乡生态系统的组成 、结构与功能,城乡生态系 统的演变趋势及其产生的生 态环境及社会经济问题,提 出城乡生态功能区划、协同 整治以及生态系统管理,最 终实现城乡协同发展与一体 化以及城乡社会现代化。本 教材契合新时代乡村振兴战 略、城乡发展一体化及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主题,适 于高等院校生态学、环境科 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等专业的专业课教材
科学观测是认识海洋环境的基本途径。本书首先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概况,然后从实时现场监测系统、科学考察航次观测和卫星遥感观测三方面总结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科学观测体系,最后从海洋数值模拟与预报、海洋信息平台两方面介绍海洋信息应用。本书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气候、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等,重点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等,突出信息时代区域海洋学的交叉特色。
本书是对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自然和城市关系的广泛考察和深入探索,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激动人心的重新审视。几千年来,城市似乎代表着我们与自然世界的分离和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胜利。它们像一个战场,在那里人类已经使用技术来重新设计环境。但在21世纪初,我们到达了一个转折点:我们现在已经使我们的星球城市化,但自然力——无论是上升的海平面、风暴、干旱还是流行病——似乎将决定我们城市的未来命运。
本书概述光催化基本原理与过程、光催化材料的性能提升策略及其在环境与能源领域的应用;重点介绍代表性高性能光催化材料如金属氧化物(二氧化钛)、金属硫化物(CdS)、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金属有机骨架(MOFs)化合物的构建,以及助催化剂如MXene和单原子修饰提升其光催化分解水产氢、CO2还原和氮氧化物氧化去除等性能,并讲解天然矿物光催化在环境净化中的贡献。
本书聚焦于遥感云计算的生态大数据平台技术前沿,从理论、方法、实践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首先介绍了基于遥感云计算的生态大数据平台的背景、基本概念与原理;其次介绍了基于遥感云计算的生态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方法与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基于遥感云计算的生态大数据平台在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生态学应用的最新进展,并提供了基于遥感云计算的甘南州生态大数据平台案例。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中国篇》聚焦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 7)、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七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针对21个具体目标汇集了 39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典型地区和中国两个尺度上针对 SDGs指标的研究、监测和评估成果,包括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