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从美丽中国的理论内涵、实践成就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入手,围绕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等主题,系统阐释了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展现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注重理论阐述的深入性,又强调实践操作的指导性,旨在向广大读者进一步传递新征程上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追求,进一步阐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
本书探究了环境规制的俘获成因,建立了环境规制主体的博弈模型,并探讨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能源效率篇,本书测度了能源生态效率,接着遵循空间关联—收敛性—影响机制这一逻辑思路展开探究。在系统耦合篇,研究了经济-生态-环境-能源4E系统的耦合协调,并对环境—经济与环境—民生系统的协调发展展开研究。在生态安全篇,对生态安全进行脆弱性评价、格局演化及动态评估。
本书以“重大工程环境管理与绿色创新”为主题,遵循“机理探究—影响评估—机制建立”的研究逻辑,从弃渣场、施工道路、隧道涌水、植被修复四个方面,跨界融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机器学习、云模型、数字孪生、水文分析等方法与技术,系统分析了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对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识别并评估了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风险及其演化规律,针对性地提出了重大工程环境管理的整体性框架和技术措施。
该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环境科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法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首先从现实问题入手,通过对上海郊区、云南和福建3地不同农村地区田野调查的实证材料,分析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参与困境的多方面原因。其次,根据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的特征和现状,重点阐释马克思主义、环境科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中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和解决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奠定跨学科的理论基础。接着,通过对不同地区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
快速城镇化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城市低碳建设是实现减排目标的主要途径。如何既保证城镇化的有序进行,又保证碳减排承诺得以实现,持续高效地开展城市低碳建设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书首先识别我国城市低碳建设的内涵;其次将Tapio脱钩模型和Python编程相结合建立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分析的方法,揭示我国城市低碳建设的压力;再次基于状态和效率双视角构建我国城市低碳建设水平测度原理,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刻画我国城市低碳建设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最后提出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也是除南北极以外,冰川和冻土储量最多的地区。青藏高原除具有气压低、年平均气温低、太阳和紫外辐射强烈等气候特征外,还具有独特的水文和地形地貌等特征。本书将长期野外观测、室内实验模拟和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生境特征对江河碳氮循环过程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分析青藏高原典型江河主要水化学特征及化学风化过程;解析河流悬浮物和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以及河流硝酸盐的来源;②研究青藏高原河流上覆水体中好氧氨氧化微生物的分布特
面对当下动态的商业环境和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细胞,需要主动承担起环境责任。本书以企业环境责任中的环境伦理为切入点,围绕企业怎样在更好地履行环境责任的同时最大化企业优势这一主题,认为企业环境伦理通过绿色战略正向影响竞争优势的形成,其中,利益相关者、冗余资源与商业环境动态性具有调节作用。
本书阐述了资源循环体系的意义、建设理念、模式框架、生产要素组合等,提出了创建流程和数学表达,并以产业、要素等多元融合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资源循环体系的创新理论。本书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资源循环体系在不同领域多个成功的工程案例,并分享了低碳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相关知识。本书可供循环经济项目实施主体、规划设计部门、投资者、运行方和资本运作机构的理论工作者、企事业管理者、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产业经济、资源循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物流等专业本科与硕博研究生的专业辅助教材。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所在地,只有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保障,城市才有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书响应新时代的召唤,研究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地阐述评价大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原理,构建了“载体-荷载”视角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本书通过选取我国35个典型的大型城市作为实证研究样本,从水资源、能源资源、大气环境、土地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交通、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九大维度承载力出发,深入剖析了我国大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及问题,明确了我国大
在介绍孟加拉基本概况、人口集疏变化与地域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人居环境适宜性、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并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对孟加拉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适应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