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知识分类体系诞生于1920世纪的西方世界。本书试图通过对数个文学史和思想史个案的研究,努力探索形成这一体系的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机制,指出导致近代知识分化的力量源自古今、中西文明形态之间的激烈冲撞和再造。作为普遍文明进程的结果,从欧洲出发、终结于欧洲的文明等级论长期以来塑造了今天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基调,其中隐藏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使文明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正途。清理现代知识体系背后的文明论色彩,回溯其基于东西方文明交汇而形成的源流,应当成为今日人文研究的最为紧迫的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第六卷,收录蔡元培先生编写的讲义9种,其中包括从未刊布过的家藏讲义手稿5种:《国文学讲义属草》《伦理学讲义》《伦理概要》《心理学》《比较民族学》。本书是了解蔡元培教育经历和教育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展现了他从留德准备期间到回国投身教育事业后的思想发展历程。讲义稿这一形式生动地体现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他注重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其学术视野更是博古通今,中西汇通。
二十世纪前期,对中亚的关注和研究对汉学至关重要,而汉学中心从欧洲转往美国时,哈佛燕京学社对哈佛和北美汉学的发展举足轻重,这为作者提供了挖掘哈佛燕京学社与欧美国汉学家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的契机,也构成了这部学术随笔的中心线索。集中内容涉及哈佛燕京学早年的历史、中亚学和汉学学术史研究、二十世纪前期人文学术的开放和交流带来的东西学者何处不相逢的际遇与学术史的佳话。
本书是梁漱溟晚年寓居时期与小友陈维志的部分谈话集录,由陈维志根据个人笔记和回忆整理而成。全书以八个章节记录了1970-1976年间梁漱溟对陈维志的部分谈话内容。这些谈话多简短而零散,但涉及广泛,包括自我认识、治学与著作情况、哲学与宗教、人物评价与回忆、东西文化与历史的比较、对社会与政治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健康与养生等。以上内容因系对梁漱溟日常聊天的记录,不同于梁漱溟其他系统的学术专著,故读之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同时也是梁漱溟晚年思想的独特呈现,对于了解、研究梁漱溟晚年生活和思想情况具有一定的参
傅斯年是中国20世纪前半叶最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典型。他古今相通,本土与域外兼容,并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标准处世。用胡适的话说,傅斯年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傅斯年)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
本书是在我社2020年出版的《怎样搞好调查研究》一书基础上进行修订,新增《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认真做好政策研究工作努力提高决策咨询水平》《开展百村社会治理调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建议》等20余篇有关调查研究的理论探索文章与围绕党和国家发展重点任务的若干调研报告。
本书为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各个时期论文片段和札记集合而成的论著,是王元化的读书札记、思考断想、访学见闻及学术短文的荟萃,涉及美学、史学、经学、文学、诗学,上及先秦百家,下逮民国学术,且中西贯通,重在传统文化在西潮冲击时局中的焕然重生。
本书为作者写于九十年代的有关思想史研究、文化艺术评论及人物述评等诸多方面的文章,反映出王元化先生九十年代的思想历程。论题涉及新文化运动、东西文化问题,对于卢梭、黑格尔等的学术思考,也有关于京剧和莎剧这样文化命题的对话和笔记。
本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对父母和童年的回忆,第二部分是公开发表过的短篇小说,第三部分是十二篇篇幅较小的文章,第四部分是十六篇学术论文,第五部分是作者的毛笔字、钢笔字、地书和板书习作。
《吕同六全集·第四卷:自撰档案》收辑吕同六先生自撰档案资料、部分致词信函、附录诸篇,以存真实。从中足可见证吕同六先生自1962年学成归国后,倾其一生,在研究、著述、评论、译介意大利文学,推进中意两国文化交流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