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稿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实践的共建动力机制构建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研究。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共享发展的致思逻辑和实践指向,指明共建共享型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发展形态模式;接着,进一步阐析共建共享型发展的全过程,重点分析各环节要素,从起点、过程、结果上作出全链条运转机理的说明;然后,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调研,针对共享发展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共建动力不足问题,查找症结、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为构建共建动力机制提供资料考察和实践思考;最后,紧扣新
本书前4章主要针对文本进行研究及导读,这一部分在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一些问题的导读加入了新的内容,如关于母权制社会是否真的存在的争论,私有制的出现与妇女地位的关系问题,妇女生育与女性的“性”,爱情与婚姻,家庭的出现,不同形式的家庭特征,以及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家庭的批判,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等问题。本书的最后探讨了《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如何,如何理解私有制、阶级、性别与妇女解放的关系?如何理解私有制及国家消亡的理论?
本书遵循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从演进轨迹和逻辑展开两个维度全面考察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思想,在法哲学、异化劳动、现实人学、资本逻辑等多维透视中展现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生成路径,系统梳理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历史起源、基本特征、内在矛盾与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在与西方其他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比较分析中,凸显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强大的现实性与理论扩张性。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一版、第二版)为主要文本依据,在系统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论发展史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论的核心内容、基础实质和逻辑架构,进而阐发以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论为指导思想的主流正义观,并充分展现这一理论促进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求的当代价值。
本书选编的译文分为三个板块:一是聚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生动记录了这些文献遗产的收藏、整理、编辑、出版、传播情况;二是聚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进行了深入发掘;三是分地区、分学科、分领域、分阶段梳理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成果和经典议题,以文献导读的形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或地区本土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这些译文是跟踪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文本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罕见文献,是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基本情况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的重要参考,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
本书依据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国家治理思想的阶段性变化,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生成和发展进行了历史分期,分别是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准备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关于国家治理的初步探索、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重大转变和列宁晚年关于国家治理思想的最后沉思,在吸收借鉴前辈学者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形成的理论资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并就如何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
《资本论》是马克思以毕生精力研究创作的划时代著作,内容博大精深,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固理论基础。当今学习和研究《资本论》仍有重要意义。《资本论》全书三卷共两千多页,为帮助初学的读者理解全书的逻辑结构和内容要点,林兆木同志在长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资本论》学习提要,将《资本论》中的精辟论述、主要内容作了摘录,对重点、难点和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行解读和注释。林兆木同志自1988年以来,参与党中央、国务院部分重要文件起草工作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心理学的新发展”“理论心理学的崛起与马克思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审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积极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传统心理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就及限度”“结束语: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坚守与创新”。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在现实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无疑有积极意义。劳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的过程,是幸福的源泉。劳动使人成为人,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文明。劳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劳动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劳动。书稿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产生,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劳动伦理运行机制,劳动异化以及劳动解放与新道德的构建等方面对马克思伦理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黑格尔认为,个体先天自然差异引起的贫富差距问题无需解决,但精神贫困使劳动者脱离社会分工体系,导致社会解体,必须予以消灭。遗憾的是,私人慈善、社会救济等方式,都无助于消灭精神贫困,瓦解现代社会构成原则成了挽救现代社会的唯一方式。黑格尔难以逻辑自洽,陷入了思想困境。马克思指出,阶级压迫是现代社会贫富差距的本质,黑格尔式的现代会构成原则只是意识形态的虚构,所谓的精神贫困体现的其实是劳动者对压迫的反抗。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劳动者将逐渐形成阶级意识,通过阶级革命掌握生产资料,在共同富裕中不断积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