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关雎》《离骚》《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中国诗以及阮籍、陶渊明、两谢、王维、李白、杜甫等人的代表作品进行了独辟蹊径的解读和感发。本书要作别经院式研究的窠臼,宣告诗学的独立,这也是新浪漫主义的发声。
本书从明代诗学内在问题出发,在中国诗学整体理论视野中,展开对清代诗学的全面探讨。作者提出,真伪、正变、雅俗三对基本观念制约明清诗学的历史进程。全书十六章,在充分占有并深入研究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揭示清代诗学的演变轨迹及整体特征,探究各时期诗学的理论问题与价值取向,考察各诗学流派的群体构成及理论主张,比较各派之间的承嬗关系与诗学异同,阐述重要诗学家的理论体系及独特贡献,对清代诗学的历史与体系作了系统而新颖的论述。
本书系以甲戌本、庚辰本等早期脂本为底本,汇集了己卯本、戚序本、蒙府本等其他脂批本的部分脂批,并参考、吸收若干新校点本及脂批辑本的校点成果整理而成。本书重视继承、吸收前人的整理成果,对前人意见有分歧的,更加细致的探究、取舍,力求既不人云亦云,也不标新立异,追求不可证伪的“原笔”。本书是一本方便阅读和检索的脂评红楼梦简明读本,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和传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著名红学家蔡义江评价道:“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我已使(用)它多次。大著采用的版本及批语编排设计都非常恰当。校文也相当
本书包含如下内容:第一,近代诗歌创作与诗歌叙事传统综论。第二,近代旧体诗创作对中国诗歌叙事传统近代转型的助力。第三,近代新体诗创作对中国诗歌叙事传统近代转型的助力。第四,近代新旧体诗歌创作在诗歌叙事传统中的融通。第五,近代新旧体诗歌叙事传统理论和观念的总结研究。
《中国诗歌研究》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所创办的大型学术丛刊,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诗歌研究。自创刊号起,先后设置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诗歌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当代海外华人诗歌研究及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等栏目。 其中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为特色栏目。前者关注学术史和诗学文献的总结整理,包括极有价值但其它刊物很难包容的谱录类成果。后者主要关注年青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积极扶持界后劲的成长。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
本书集赏析、研究楚辞为一体。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对楚辞历史渊源的概述,并以屈原作品为重点进行赏析。中篇是对历代楚辞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下篇是对《离骚》《九歌》《九章》全文的翻译和注释训诂。 本书尽可能吸收前人的成果,最大限度地采纳王逸、洪兴祖、朱熹、汪瑗、王夫之等人的成说,尽量吸收郭沫若、闻一多、游国恩、姜亮夫、朱季海的考辨成果,至于歧说,则以按语表明取舍。全书层次明晰,对于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来说也是很好的通俗读物。
本书是对王蒙小说中的未来叙事作整体性研究的学术专著。“未来叙事”与“未来”的双重含义是本书的切入口。未来叙事具有与“未来”相关的所叙内容与叙述方式两个方面。本书以哲学符号学中填补“认知差”的理论视角,将王蒙小说中的未来叙事划分为三种类型,考察人物所构想的不同“未来”之间的关系。以叙述学和叙事形态学作为概念工具深入小说中不同认知主体之间的改造过程。运用叙述学和符号学探究王蒙小说中叙述者、叙事结构、叙事范式三方面的叙事特征。结合经济学和未来学,本文认为王蒙小说中的“未来”具有客观世界的未来
专著包括绪论、本论(共八章)和结语三部分,以唐诗修辞现象的演变及其根源作为研究对象,对主要修辞手法和言语风格用于(或见于)不同时期、不同诗体、不同流派、不同题材唐诗中的特点和变化进行了纵横相结合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考察主要着眼于不同历史阶段唐诗修辞现象的描述、分析和比较,对与前后朝代具有明显承传关系的某些修辞现象,如对偶(对仗)、语音修辞、“以文为诗”的修辞现象等,则做了一定的跨朝代比较,藉此探讨唐诗修辞在诗歌修辞史中的特色、地位和贡献。
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孙璋于18世纪30年代用拉丁文翻译和阐释了《诗经》,题为《孔夫子的诗经》,这是西方出现的首个《诗经》全译本。本书在《诗经》西传史、中国诗经学史和礼仪之争三大脉络中,对这一鲜有研究者关注的《诗经》译本做出了全面考察。《孔夫子的诗经》不仅是一本译诗集,而且是一部西方诗经学转型期的标志性著作,从《孔夫子的诗经》开始,《诗经》便有了一面异域之镜,它使《诗经》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看与被看、思与反思便成为可能。《诗经》借助自《孔夫子的诗经》开始的语际翻译,与世界诗学对话,对世界范围的诗
连绵两千余年的《诗经》学,到了明末清初这一“天崩地坼”的年代,社会政治巨变、学术思潮也为之一变,此时期的《诗经》学迥异于其他时代。至清初时“正在由‘诗经宋学’过渡到‘诗经清学’”,体现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复古考据之风渐起”。此间,顾炎武以崇实求是的考据深研《诗经》,著述颇丰,其中《音学五书》中的《诗本音》详考《诗》古音,对清代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等后人多有影响;在其倾注三十余年心力的《日知录》里专列第三卷《诗经》卷,对《诗经》公案、地理、名物、义理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证;其他著述中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