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下藏东南地区的气候变异特征的研究成果总结。本书围绕藏东南地区近代气候变异的主要特征,系统地分析了藏东南地区基本气象要素自1979年以来的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地区近代气候和相关极端事件变异的事实。全书共7章,包括藏东南地区气候变异和极端事件的主要研究背景;利用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分析藏东南地区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和趋势、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特征与趋势;大尺度西风和季风环流及海温等系统与藏东南地区气候变化的联系;西藏地区主要极端天气事件的个例分析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安全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书详细分析了19世纪以来气候变化从科学问题转变为全球安全议题的过程。近半个世纪以来,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野火及风暴等)频发,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基础设施、人类健康以及全球的水和粮食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特别是2007年联合国安理会将气候变化列为安全问题讨论以来,各国对这一复杂的全球治理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本书特别强调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展望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安全治理中可能扮演的引领角色,并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年度报告面向新时期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结合国、内外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工作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综合监测分析气候系统多圈层(大气、海洋、冰冻圈和陆面)及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的最新发展演变特征,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以期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和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提供基础科技支撑。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开展对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和亚洲近百年地表平均气温序列的监测分析,系统分析中国区域基本
本书围绕气候变化主题,分为“我们应该作出改变吗”“我们能否改变”“我们会改变吗”三大部分,用轻松的笔调谈论如“我们要凉凉吗”“我们都能活在水下吗”“这鬼天气到底咋回事”“世界何日完结”“汽车真的糟透了吗”“我还能去度假吗”“我应该吃素吗”等话题,旨在启发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作者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气候危机、生存和日常生活等问题,并从个人角度探讨了为了解决气候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
气候变化与健康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成为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发展机遇,而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是进行有效应对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开展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本书将系统总结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领域前沿且成熟的方法,并依托具体的案例详细介绍各个方法的实际应用,以指导国内研究人员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 本书由13个章节组成,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常用分析方法理论以及实际应用,包括了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关联
这是一本分析气候问题及提出解决方案的社科类图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垄断性化石燃料公司如何用30多年的时间,操纵政府的气候政策制定,以推迟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的时间;并将气候变化的责任转移给个人——让人们更多关注回收利用、减少飞行和吃肉。同时,作者给出大量案例和事实,提出如果任由化石燃料巨头企业影响政策制定和操纵舆论走向,那么将使气候不断恶化,最终导致我们的星球面临愈演愈烈的灾难。作者给出了一份拯救地球的方案,包括一种常识性的、可实现的碳定价方法,允许可再生能
以全球变暖为核心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生态、经济、社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科学家、决策者、媒体和公众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然而,围绕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气候科学的不确定性、二氧化碳减排的政治、经济决策等问题,存在着科学上的争论及各种利益、政治势力之间的博弈。本书以气候科学中的不确定性为中心,分析了IPCC与气候科学共识的本质,曲棍球杆曲线争议和气候门事件,讨论了几位对IPCC气候科学共识持批评态度的气候科学家的观点。气候
该书面向减缓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需求,在全球多区域和中国多省市维度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机制构建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全球能源与环境政策分析模型评估边境碳调整和统一关税政策,以及跨区域碳市场合作机制对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能源和环境综合影响。然后基于自主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揭示温控目标约束下全球区域间不同合作方式对中国经济和能源需求的影响。最后借助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评估碳定价政策对各省市税负和部门竞争力影响,识别不同地区、部门碳效率改善的关键点,提出区域间基于资金和技术合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被国际气象学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本书并不限于对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介绍,而是从文化的角度,以文学的语言,描写并礼赞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乃至意趣,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与文学价值。作者借自己的朗诵才华,同时制作了精美的音频,使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欣赏优美的朗诵。
本书旨在填补我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教材方面的不足,从气候变化科学前沿进展导入,系统总结与此相关的政策和国际协定,从教育学、社会心理学、传媒学等角度建构气候变化教育的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深入学校课堂,探索适合我国学情的气候变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