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类
书目推荐                   更多
新书资讯                   更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资讯 > 陆良记
陆良记
发布者:中教馆配中心 发布时间:2023/12/15

  

收获季节,李春老师的《陆良记》如期出版。

任何一位作家,都有着自己精神成长的母地。李春的写作,总是离不开生养他的陆良大地。时光深处渐行渐远的山坡子、尘满面鬓如霜的水阁与书院、高端大气和低如尘埃的大大小小的龙潭,更有那百年板鸭、天堂丝线、脚上锦绣,故乡这些看似寻常的物与事,在李春的笔下迤逦出场。

“稻田在这边,南盘江在那边,中间隔着一条横贯陆良坝子的路,这条路也是坝”,他笔下这些地方都不是名胜,甚至也算不上什么古迹。“陆良,一座边地小城,从它出发的一根细细的丝线,造就出了另外一个世界天堂”,这些诗意的文字记述的,是故乡大地上流动的悠远绵长的岁月本身。

有故乡者,拥有幸福。中国人骨子里面天生的对土地的膜拜,对故乡的眷恋,其实是深入血脉的一种幸福。故乡的土地是有温度的,像母亲的胸怀。故乡的表情和温度不是衮衮诸公的穆相庄严,而是那些熟悉的街角巷尾、青砖灰瓦、夕阳衰草。

日常生活才是故乡的内容。“在国外,他们是移民,在陆良,他们也是移民,在南京他们还是移民。但实际上,她又有实际的家,她就是她子女的家,一家人赖以依靠的家长,她有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家,责任之家。但是一旦失去了生活,家就只是房子、建筑,只是砖头、水泥、瓦片”,这是李春记述陆良华侨农场张月华的故事。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故乡的记忆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食物给的,从春节到元宵,到端午再到中秋,亲人的团聚,好友的畅饮,每份快乐都会让你联想到相应的食物。从《腹中款曲》到《陆良记》,李春对于吃的探究也从未停止过,朋友们在一起,每一次邀约吃饭,李春总是直白地说:“有肉我就来。”在《陆良记》中,李春对饮食的描摹无处不在。不用说陆良华侨农场消失的各种美味,抗战时期陆良机场美国大兵奢侈的牛肉和美酒,只就四河杨永贵家的鸭就足以让人过嘴难忘。杨永贵的鸭拐和其他家的一样,翅尖、鸭爪、下唇、鸭肠等一应俱全。经过几个小时的文火慢炖,汤色白如初乳,连喝四五碗,居然没有一丝哈喇味,像是一锅新汤,足见烹饪功力。

故乡岁月,在李春笔下,聚合成一种丰饶冷峻而烂漫疏狂的记忆,这些饱含时光和生命印记的山水故乡,让李春魂牵梦萦,有着特殊的迷恋,而这种迷恋,或许正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基因密码,正是这些无所不达的生命根系的存在和滋养,使我们终将与大地、祖先、自然和历史保持着永恒连接。

苏珊·桑塔格说,思想打破生活的平淡无奇。在李春的《陆良记》中,故事是散淡的、平实的,思想是机辩的、冷峻的,文字是诗意的、从容的。

故乡是永恒的,又是极其脆弱的。挖掘机长臂挥舞之下,一幢幢古或不古的建筑瞬间就会变成一堆瓦砾,而我们所眷恋的时间的痕迹也会碎成一地瓦砾。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春笔下的《陆良记》记述的不只是地理或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陆良,而是一种对故乡、对大地、对自然的精神向往,也是一种更为具体,更为广阔的文化追寻。陆良就像一个窗口,带我们打开了一个宽厚、辽阔的精神世界,《陆良记》记述的就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乡。

王充闾先生说,“历史是精神的活动,文脉是心灵的滚动,精神与心灵永远是当下的,绝不是死掉了的过去。”文学和艺术于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毫无用处,它们只是光,一束照亮你精神世界的光。碑文会漫漶磨灭,建筑会朽弃坍塌,故事也会在时光与尘烟中渐渐隐去。

幸而,诗尚在,文尚在,书尚在,故乡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