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入手,研究的问题既是文学,更是美学理论著作。除“导言”论述关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外,全书分为四章,分别论述: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书中认为,文学活动的本质是审美,要在传统的文学的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四个本质论的基础上,增加体验说
全书共分为八章,具体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书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与传染机制的现实背景和学术背景,并且阐述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中可以理解本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价值。第二章是研究基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综述,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一是梳理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之间风险传染的相关文献,其二是关于
在建设智慧法院和强化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背景下,回应将裁判文书的裁判理由部分自动生成的需求,有赖于说理依据的结构化、客观化和计量化的方式得以实现。鉴于此,提出“说理对象=说理理由说理依据”的构造公式,大致遵循“原理→实证→存在→发现→选择→适用”的脉络展开,除了“绪论”以外,从“基本原理”“现状实证”“适用情形”“发现方
本书采用接受美学、解释学等方法研究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构成了他的四张面孔:20世纪80年代初的“形式主义者”—20世纪8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者—20世纪90年代的后结构主义者—21世纪的大众文化批评家。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展现了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史的一个侧影。本书力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现阶段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金融支撑,以及对内产业发展战略和对外贸易升级战略之间紧密联系相互牵动。本书从各领域之间的结构化关系出发,基于经典的宏观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全球价值链分工、国际金融理论以及新结构经济学等中国原创理论。与时
本书以人与技术的关系为基点,既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行梳理、对人工智能技术具体应用进行讨论,又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前沿问题开展广义的哲学分析。一方面,及时跟进、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并以案例呈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可能样态及应用。另一方面,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个人、社会、国家等多个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观
本书稿立足于建构当代中国历史阐释学的视角,作者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内容集中于历史学与阐释学,采用跨界方法,追求古今中西的融通。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内容,主要探讨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阐释·诠释·解释·说明、Hermeneutik的汉语译名、从语言起源到文本出现、阐释、“绝地天通”与人类传话活动的肇始、中国古典阐释
审美趣味是美学领域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审美趣味相关话题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仅在学术史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而且具有思想史意义。在西方美学理论体系中,审美趣味是从味觉延伸出的一种审美鉴赏力和判断力,在中国美学语境中又可以理解为一种品位、品格,一种审美的主观倾向性和个人审美素养。本书研究的是从审美趣味出发阐释
本书集中研究了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科亨的社会主义思想。本书前三章试图通过“道德上维护”、“批判性解构”和“理论性建构”三个方面来梳理柯亨的社会主义思想脉络,揭示柯亨如何在自由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以诺齐克极端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攻击为批判的靶子,从“张伯伦论证”到“资格理论”再到“自我所有”的层层批判实现对社会主义的“道
本书首先探讨了地震位错理论在地震变形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它是研究震源机制、地球内部构造、地震预测等基本物理问题和各种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之间的联系纽带;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球形地震位错理论目前尚未解决的难点展开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层状构造、曲率以及自重对计算同震变形的影响,解决了震源位于地表处的奇异问题,研究了大地震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