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居宣长是日本名望甚高的“国学大师”。他从日本和中国文学中提取并推演出的“物哀”论,在日本文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日比较文学领域的一个焦点话题。本书从文献考索和思理钩沉,力求给读者呈现本居宣长“物哀”论的总体风貌和基本品格,与中日两国学界的相关研究相比,有颇为宏阔的视野和更为剀切的剖析,诸多新见解突破了关于本
本书基于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多所中小学校进行全国大样本调查,基于公共组织行为与学校教育管理的视角对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教师群体的知识共享问题开展实证研究,从个体、组织及互动视角对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与效果等内容予以分析。本书认为,第一,个体因素中的人格特质、效能感、职业成长机会感知等均对其知识共享的意愿、行为
电影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电影研究中最富有意味的话题之一。本书以1990年以来的中国城市电影为研究对象,以空间、速度、性别为切入点,考察电影这一现代媒介所折射的城市形象,同时也从城市一社会的角度反过来观照电影所投射的城市文化、社会语境和观念变革,并在两者之间建立多元、互动的联系。
本书结合新发展理念,对西部地区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展开了评估分析。政策部分搜集整理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公共健康和人才帮扶等7个方面八百多条政策,采用文本量化分析和社会网络方法,进行了外部性特征描述和文本关键词分析,归纳和总结各领域政策的演进逻辑和未来发展方向;实证部分以西部地区公
“讽喻”是欧美文学史上最具原创性、整体性和延续性的核心概念之一,至今仍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与研究。讽喻传统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彰显着欧美文学的文化底蕴、艺术创新和语言特征。本书系统考察讽喻传统的孕育与起源、发展与兴盛衰落与复兴,细读《伊利亚特》《奥德赛》《神曲》《鲁滨孙飘流记》《红字》《序曲》《都柏林人》《拍卖第四十九批
本书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宗教学各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涉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哲学、佛教、道教及民间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边疆地区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包括其重要进展,主要成绩,代表性人物和成果,并对“十四五”时期宗教学发展有相关构设和展望。
国家形象作为国家对自身的认知与其他国际行为体对其认知的总和,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教科书体现国家意志,是落实国家事权的重要载体。“书同文,车同轨”,语文教科书在国家建构统一化的语言标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表征即语文教科书呈现的国家象征性符号,是通过制度化语言形构的国家,用以塑
张茂泽,1965年生,四川广安市人,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二版)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兼任西安周易研究会会长、西安中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出版《道论》《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
朱荫贵,男,1950年12月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82年至2003年在经济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工作。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社会科学家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朱荫贵的学术专业为近现代中国经济史,主要兴趣集中在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近代中国轮船航运史、近现代中国企业史、股份制企业史、近代中国资本市场、金融史、证券史、近代中国市
《远东东方学:历史概论》描述了从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叶东方研究在远东的发展历史。该书系统梳理了远东东方学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变轨迹,不仅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高等学校、学术团体等纳人研究视野,而且也将域外俄国侨民的学术活动纳人其研究范畴。该书首次构建了远东东方学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提出了远东东方学是俄罗斯东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