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当代文艺也在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应势发展,并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新的文艺现象、文艺方法、文艺思潮等。今天,文艺理论研究者既要面对文艺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见解,也要探讨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新表达、新方向、新形态。在中华民族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今天,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迎来更好
本书收录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巴蜀文学和文艺思想研究的系列论文。大体可分为两部分:《试论古代巴蜀文学特征》《简论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巴蜀审美意识的发生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器物为例》三篇为第一部分,带有总论和探源性质,对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特征、审美意识原型进行分析;关于司马相如、陈子昂、杜甫、苏洵、苏轼、苏辙
本书聚焦诗学史视野下的南宋书院,将南宋书院学者这一身处特殊场域的文人群体纳入考察视野,在系统梳理、考辨其诗歌创作和批评实践的基础上,探寻其诗歌创作观念对于整个南宋文学发展、文学理论批评产生的深刻影响。全书以探讨南宋书院诗歌创作实践中的创作指向问题为切入点,在梳理南宋书院的教学及课余活动,描述书院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之
“孔子之叹”是孔子一生所作的叹辞,可分为赞叹、感叹和惜叹。这些叹辞是孔子思想感情的深层次表达,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教育价值。近年来,随着政府提倡与民间崇尚,学界对孔子思想的研究日渐丰富。然而,从“孔子之叹”出发,系统探究孔子思想的研究为数尚少。本书以“孔子之叹”为切入点,以《论语》为核心文本,将孔子叹辞按照不同主题分为“
不同于经典文献中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协同发展的理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本书测算了1990-2015年地级市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水平,并据此分析了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研究了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条块”行政治理结构下,财政分权程度和地方政府竞争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收入
本书一是对绿色农业的理论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并对绿色农业发展机制进行国内外比较。二是从绿色农业的概念入手,对绿色农业的内涵、属性及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类绿色农业”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三是对绿色农业发展阶段进行划分。通过定义绿色农业发展规模这一评价指标,借助1996-2020年绿色食品监测面积数据,引入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整体性框架结构,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之一就是根据基层社会内嵌的差异化利益关系网络,找寻合适的社会整合点与整合手段,否则就难以形成持续的激励机制。本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以超特大城市基层社会内嵌的差异化利益关系网络及相应的社会整合机制为主要线索,系统归纳基层社会整合机制
本书重点关注学术界持续展开的经典重读研究,对多部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予以再解读,视野涉及鲁迅、郁达夫、钱锺书、赵树理、苏青、叶兆言等作家。从结构来看,本书所探讨的话语范畴及其效应、叙事内容及其方式等,以现代为主。论著在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基础上,对一些既有的研究定论提出质疑,对一些经典作品做出全新的解读,展示了近年来学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合理地解释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也无法科学地回答数字经济引发的新问题。现阶段亟须结合数据经济的应用实践探究其蕴含的理论体系,对数字经济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展开研究。基于此,本书前三章探讨了数字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背景、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并构建了数字经济下行为主体决策选择和价值实现的
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是在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动态平衡与匹配、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重要条件,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书立足于中国经济实践,主要对我国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的内部互动效应,以及“双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提炼出“双升级”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利用多来源数据和多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