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环境教育学科同步渗透教学设计》选取了小学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与信息技术8个学科中相关的环境教育内容,并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步渗透环境教育,其内容全面、设计新颖、实用性强。
《小学环境教育学科同步渗透教学设计》可作为师范类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材用书,也可作为从事环境教育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世纪之交的全球生态报告》尖锐剖析:“全球植被锐减、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异常……”《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重点强调:“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二者对照,环境教育无疑为重大教育话题。
《易经》日:“蒙以养正,圣功也。”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儿童的“心灵”教育,要为孩子养根基之正,提供一生的精神营养,自小而始是为智慧。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随后举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等儒家理论精髓。“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在大学方可论及;而诸此种种,待今天的小学生成人之后再去靠近,已为晚矣!
“和乐育人”是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绿色生态,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各得其乐”是学校特色文化体系的本质内涵。一方面,我们要促使育人环境和谐、师生生活状态和乐、个体发展和雅;另一方面要引导学会生存、学会选择,尤其是学会选择适应环境、选择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
要在学校进行环境教育,教学时间如何保障?是挤占课时,还是另立课时专题上课?以上种种都不科学,要么违背教育规律,要么增大师生的教学负担!结合学校一直以来的做法,我们整理思路,决定“做减法”——一方面开设特色活动课程,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开展“渗透式教育”,以节省时间,减轻师生负担。
“形成特色活动课程体系、适度开发课内外资源,做到环境教育与课堂结合、与活动关联、与科技相融”是我校环境教育的主要特色,其中最具生态特色的乐生课程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它包含绿色小主持、校园小记者、绿色经典诵读、环保科创、手工制作、英语环保话剧社、爱尚生态体验营等。
与此同时,“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同步渗透环境教育”已成为教师的环境教育共识和学科教学常态。其主要方法有选切点,巧引导;搜资料,巧设疑;创情境,怡情趣;重实践,真体验;励创想,深延展;跨学科,宽关联等。
在课余借助校内外多种平台,大力开发和利用活动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进行“融入式教育”,也是蒙养小学生关心环境、热心环保的最佳选择。
这本书汇集了我校部分教师近几年的“环境教育渗透式”研究成果,有的在相关教学竞赛中获奖,有的在各级各类教学设计比赛中获奖,也有的是自身教学反思后的整理稿。这是他们教育教学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热衷小学环境教育研究后的结果。为了激励更多教师积极投入小学环境教育“教学渗透”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我们把这些案例编辑成集,奉献给大家。本书的理念也许不够成熟,文笔还不够流畅,但这每一篇文章都折射出我们心灵的思索。古人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的深入,相信我们能奉献出更多、更新的成果。
查看全部↓
李友平,男,1979年7月生,四川泸州人,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6月,西安工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士;2005年6月,四川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2005年7月,在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2015年4月至今,在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环境教育与科普基地主任,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技术评审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理事;《环境科学》,Atmospheric Pollution Research,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esearch等期刊审稿人。
主讲“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大学环境教育”等课程研究兴趣为大气污染防治、环境教育。承担科研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43篇,其中SCI论文4篇、EI论文4篇、CSCD论文5篇,获得国家专利2项。
语文
共同的家
山青青
小树谣
清清的溪水
我真希望
保护庄稼好卫兵
爷爷的日子
有趣的作业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翠鸟
蒲公英的梦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