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阐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同时由于人际关系心理与行为具有文化依存性与差异性,也结合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实际论述中国的人际关系的一般特点、交往行为与技巧。
《人际关系心理学》适合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供心理学相关专业从业者和其他对心理学有兴趣的读者参阅。
第一章 关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
第一节 关系
一、关系的词典含义分析
二、对关系的理解
三、为关系正名
第二节 人际关系
一、广义的定义
二、狭义的定义
第三节 人际关系心理学
一、概念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际交往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
一、黄金法则
二、黄金法则的运用
第二节 人际交往白金法则
一、黄金法则的缺陷与白金法则的提出
二、《真相总是在最后》的启示
三、白金法则
四、白金法则的运用
第三节 人际沟通中的自我定位
一、自我定位——确立人际交往坐标体系中的自我位置
二、自我定位与交往行为
三、自我恰当定位的方法或措施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卡耐基策略
一、卡耐基策略的核心
二、日常生活中尊重别人的细微行为
三、一些技巧
四、香皂推销员的故事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人际关系中的态度或心态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中的态度或心态及其重要性
一、态度和心态的概念
二、态度或心态的结构
第二节 态度或心态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结构与表现
一、人际关系中的态度或心态的作用——导向和建构
二、人际关系中的态度或心态的构成
第三节 态度或心态的形成和发展
一、态度或心态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及其应用
二、态度或心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第四节 态度和心态的转变
一、态度和心态转变的理论及其应用
二、态度和心态转变的方法与策略
第五节 几项研究及其启示
一、诱导服从实验
二、努力理由研究
三、不足阻碍研究
四、决策后失调研究
第六节 《莫生气》
一、经典版本
二、扩展版本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人际交往中的印象
第一节 印象的概念及要注意的问题
一、人际印象及其形成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三、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
第二节 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及其利用与消除
一、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
二、晕轮效应
三、定型效应(刻板印象)
四、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或自我应验
第三节 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及其种类
二、印象管理的理论及其应用
三、印象管理的作用
四、自我表现
五、印象管理的过程
六、印象管理的策略
第四节 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一、“脸”与“面子”的界定
二、“脸”与“面子”:中国人印象管理的目标
三、如何正确地运用“脸”与“面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沟通要素
一、沟通者
二、沟通内容
三、沟通对象
四、沟通渠道
五、沟通情境
六、沟通效果
七、沟通目的
第二节 有效沟通的艺术与技巧
一、沟通的重要原则
二、人际沟通中的措辞
三、倾听的妙用
四、沟通行为的改善:SOFTEN法则
五、成功沟通应特别注意的方面
六、沟通的心态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人际认知及其利用
第一节 人际认知的概念
一、何为人际认知
二、人际认知的结构
第二节 人际认知中的自我服务倾向
一、自我服务倾向的概述
二、自我服务倾向的机制
三、自我服务倾向的作用
第三节 人际认知的途径
一、听其言
二、观其行
三、察其态
四、看其事
五、知其友
六、明其志
七、洞其境
八、识其识
九、视细节
第四节 人际认知时应注意的方面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
第一节 自我与自我意识
一、自我的概述
二、自我意识与人际交往
第二节 自己与自己关系的处理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是保持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二、积极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和优势
三、建构一个坚强肯定的自我
四、学会补偿
五、战胜自我
六、发现并且挖掘自己的潜能
七、正视自己,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第三节 自我与忘我
一、精神贯注,注重过程
二、把自己完全融入环境之中,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三、人际关系中的忘我
四、重存在
第四节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情感及其影响
一、情商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二、情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第五节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控制与调整
一、自我控制与调整的概念
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控制和调整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中国利他心理
第一节 利他心理概述
一、利他、利他心理、利他行为、利他思想或利他主义
二、影响个体表现出利他行为的因素
三、利他思想溯源
第二节 中国传统利他思想
一、中国传统的利他主义思想
二、中国传统利他思想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人的利他心理
一、中国人具有利他的文化母题与公设
二、热心于利他
三、不求回报
四、社会给予利他较高的赞誉度
第四节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利他心理
一、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利他思想与文化传统
二、建立“义利”共存社会机制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中国人际关系心理
第一节 中国人际关系心理的核心——“和”
一、从“人”字说起
二、“和”之意蕴
三、“和”的层次结构
四、实现“和”的途径或措施
第二节 中国人际关系心理的普遍准则——“仁”
一、“仁”之蕴含
二、“仁”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三、达至“仁”的途径或措施
第三节 中国人际关系规范——“忠信孝悌礼义廉耻”
一、“忠”
二、“信”
三、“孝”与“悌”
四、“礼”与“义”
五、“廉”与“耻”
六、上述人际关系规范在现代社会实施的机制
第四节 行为层面——“脸”与“面子”
第五节 中国人际关系心理的特点
一、伦理性或道德性
二、人情性
三、人缘性
四、互动性
五、尊重与关爱性
六、差序性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人际关系心理学》:
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同时每个人所站立场及所具有的知识经验等又有所不同,因此难免会对别人产生理解偏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们所看的角度、所站的立场不同,我们的所思所想是不是就会有差异呢?倘若如此,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如我们一样所思所想那是不是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呢?当然如此。这说明,只有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促成双方相互理解。但这样的相互理解实在太难,也正因为太难,所以我们呼吁“理解万岁!”
谈到关系时,特别注重区别,区别是相互理解的基础。认识到别人与我不同,就不会把我的想法,对事物的看法、立场施加于别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别人。如果双方都能做到,那么,双方是不是就能达到一种相互理解呢?
所以在谈到关系时,首先注重区别。不能总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应常想想我们是不是对不起别人?就像一些90后的学生说“我爱你,你怎么不爱我呢?”你爱别人就应叫人家爱你吗?
2.区别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基础
合作是两个及以上的有差异性的个体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或满足各自的需要而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它需要如下条件:①合作各方都有合作的愿望,否则合作就不能得以实现;②合作各方都能通过合作满足各自的需要或实现各自的目的,否则只能满足一方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其他合作方的需要,这些不能满足需要的合作方就不会去合作,合作关系就建立不起来;③合作各方分别有互补性的合作能力,比如,我会的你不会,你会的我不会,你会的正好弥补我不会的,我会的正好弥补你不会的,如此才能合作。否则我会的你也会,我不会的你也不会,合作就不能形成;④合作的效果要大于各方各自为战时的效果之和,形成系统效应;⑤各方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从系统论的角度讲,系统遵循非加性规律即1+1≠2(系统功能不等于各个构成系统的因子功能之和)。若各因子能够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就会形成较好的整体效应;反之,若各因子相互内耗,则会使系统的作用大大降低。系统要具有良好的整体效应,其组成因子必须有相互关联的运动或协调一致的状态变换,因子之间形成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关系。相互适应与协调既意味着共场的形成(正是共场联结着各因子,制约并协调着它们的运动变化);又意味着各组成因子能够保持各自的性质,形成互补型的合作关系。
假如三个同学,毕业以后要去创业,甲有技术,能够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乙会理财,能够投资,丙会进行市场推广,那么这三个人就能进行很好的合作。如果大家都不懂技术,或都不会理财,或都不会营销,那在一起能干什么呢?所以合作的前提是差异性,我会的你不会,而你会的我不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才能合作。合作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合作所获得的利益一定要大于单个个体行动所获利益之和”。比如,我一个人做这件事情能够挣10万,你自己做也是挣10万,那我们俩合作至少要挣20万以上,或者说同样是挣20万,合作所用的时间短或资源少,效率高。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