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公共事业的有效供给与管理构建知识体系,系统论述了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特点、 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教育、科技、卫生、 体育、公共住房、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公共环境、公共资源和公共安全等事业的管理。本书 紧密结合我国转轨时期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探讨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原因、发生机理 和发展趋势,提供了大量现实资料,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
本书适合高等学校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等公共管理类相关专业作为教学与 研究用书,也可以作为广大公务员和社会组织人员的学习参考用书或培训用书。
公共事业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主体为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而对特定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公共事业的社会化,公共事业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正不断建构和发展。加强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调整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关系,进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的适用范围
科学技术与管理是现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学先进的管理知识。本书正是为适应我国改革与发展要求和满足公共管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它主要适用于高等学校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等公共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由于本书具有涉猎范围广泛和强调本土化的特点,所以,它也可以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部门广大在职人员的参考用书以及培训用书。
内容与结构
全书共十二章。作为起点,第一章相当于引论,分析了公共事业的性质和管理特征,阐释了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后续各章属于管理实务,主要涉及各项特定公共事业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第二章是文化事业管理,重点探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分析了我国城乡及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管理。第三章是教育事业管理,分析了教育事业的性质和管理体制,重点探讨了义务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管理。第四章是科技事业管理,主要阐释了科技事业管理的内容、原则和模式,介绍了国外科技管理的经验,探讨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发展政策。第五章是卫生事业管理,分析了卫生事业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阐述了政府公共卫生管理和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第六章是体育事业管理,分析了体育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我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介绍了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育产业政策、体育市场管理以及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知识。第七章是公共住房管理,阐释了公共住房基本理论,探讨了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廉租房制度,分析了我国公共住房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了我国公共住房的发展对策。第八章是社会保障管理,介绍了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筹集、基金运营等知识,重点探讨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的性质与要求。第九章是公共交通管理,介绍了国外成功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经验,阐释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相关法规政策,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的实际案例。第十章是公共环境管理,分析了环境管理基本理论,着重介绍了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知识和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第十一章是公共资源管理,主要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第十二章是公共安全管理,重点分析了公共危机应急决策、公共危机社会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沟通,介绍了我国自然灾害救助的管理体制和方法。
本书的特色
公共事业管理作为新兴专业学科,其各方面的建设还不够成熟。写作本书的初衷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一本能够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指导实践和解读现实的普及型书籍。遵循依据经典、与时俱进、深入浅出、体系完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本书通过十二章的内容把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展现在读者面前。作为一种创新的尝试,本书有如下特色。
首先,尝试了一种内容体系的创新。本书根据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着眼于公共事业的客体特征来构建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知识框架。一般而言,我们都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子领域,主要研究公共事业领域的管理问题。但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是现代公共管理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其知识体系还不十分成熟,所以导致我国学术界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尚存分歧。我国原国家教委指出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文教、体育、卫生、环保和社会保险”,这些范围主要涉及的是我国原有的事业单位。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公共事业的范畴实际上是在不断扩展和演进的。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公共事业涵盖范围的界定不宜太过狭窄,它既应包括科、教、文、卫、体等各个领域,也应包括社会保障、住房、交通、资源、环境和公共安全等范畴。因此,本书研究以上各类公共事业的供给和管理过程,形成了以研究对象客体特征为逻辑依据的全新的公共事业管理知识体系框架。
其次,紧密围绕公共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基础理论阐释公共事业管理内容。本书借助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公共事业进行研究和分析,揭示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规律,为指导公共事业实践而努力。比如,公共管理理论关于政府改革的论述和关于引入市场机制重新调整国家、社会、市场三者关系等主张,经济学的公共物品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等,奠定了本书界定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职责以及进行多样化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
再次,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现实问题的解读。本书本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掌握知识和培养技能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整体性的有机统一,突出时代性和实用性,尽可能反映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新成果并力求通俗简练。为突出对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前沿的追踪,本书从学科整体高度把握公共事业管理信息资源的研究和应用,书中配有大量扩展阅读,并设计了思考练习题,提高了各章内容的专业针对性与现实拓展性,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公共事业管理现实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概括与应用分析。
本书的编纂分工
本书是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总结,参加本书编写的都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本书由苗丽静提出写作大纲,各章初稿的写作分工如下。第一章:苗丽静;第二章:苗丽静、霍英楠;第三章:苗丽静、焦木子;第四章:苗丽静、老思儒;第五章:李晶、钟誉源;第六章:李敏、白振天;第七章:苗丽静;第八章:苗丽静、宋宸;第九章:苗丽静;第十章:李晶、孙嘉良;第十一章:苗丽静;第十二章:苗丽静、李敏、李佳。初稿完成后,由苗丽静对各章内容进行了修改、总纂和定稿。
鸣谢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书中我们都尽可能地做了说明,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的出版工作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施猛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书中的不足之处,我们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本书反馈邮箱:miaolijing@sina.com,wkservice@vip.163.com。)
苗丽静
2014年5月30日
第一章?导论001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概念的界定001
一、“公共”的概念001
二、“公共利益”的概念002
三、“公共事业”的概念003
四、“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005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009
一、公共物品理论009
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012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018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学的研究方法019
一、历史研究法019
二、比较研究法020
三、案例研究法020
四、系统研究法021
第二章?文化事业管理025
第一节?文化事业管理概述 025
一、文化事业管理的概念025
二、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及其演变027
第二节?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029
一、文化事业的战略规划029
二、文化事业的法律制度030
三、文化事业的政策管理030
第三节?文化事业的行政管理031
一、文化行政组织031
二、文化事业行政管理的内容032
三、我国文化事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033
四、加强文化事业行政管理034
第四节?城乡及社区文化事业管理034
一、城市文化事业管理034
二、农村文化事业管理036
三、社区文化事业管理038
第三章?教育事业管理043
第一节?教育事业管理概述 043
一、教育事业的概念与性质043
二、教育事业管理的内容044
三、我国的教育事业管理体制044
第二节?义务教育管理046
一、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046
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规划047
三、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048
四、我国新《义务教育法》049
五、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050
第三节?高等教育管理050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与特点050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052
三、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054
四、高等学校管理055
第四节?社会公共教育管理055
一、社会公共教育管理的概念与特点055
二、我国社会公共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趋势056
三、我国现行社会公共教育管理体制056
第四章?科技事业管理060
第一节?科技事业管理概述060
一、科技活动的概念与分类060
二、科技事业的概念与特性062
三、科技事业管理064
第二节?国家创新体系建设066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066
二、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067
第三节?科技发展政策072
一、科技发展政策概述072
二、我国的科技发展政策074
三、我国科技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76
第四节?科技事业的社会化管理078
一、现代科技事业发展的社会化趋势078
二、科技事业的社会化管理的措施079
第五章?卫生事业管理084
第一节?卫生事业管理概述084
一、基本概念084
二、卫生事业的性质与特征 085
三、卫生事业管理的分类与内容087
第二节?公共卫生管理088
一、基本概念088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090
三、医疗保障体系管理092
四、预防保健管理093
第三节?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096
一、社区卫生服务096
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097
第六章?体育事业管理108
第一节?体育事业管理概述108
一、基本概念108
二、我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110
第二节?体育公共服务管理113
一、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113
二、体育公共服务管理的内容114
第三节?体育产业政策与体育市场监管117
一、体育产业政策117
二、体育市场监管118
三、体育事业管理的法制建设121
第四节?体育赛事的运营与管理123
一、体育赛事概述 123
二、体育赛事的行政管理125
三、体育赛事的运营管理128
第七章?公共住房管理136
第一节?公共住房管理概述136
一、公共住房的概念与特征136
二、公共住房政策137
三、我国公共住房的类型138
四、我国公共住房管理概况138
第二节?西方公共住房管理140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住房政策140
二、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公共住房问题的基本方式146
三、西方发达国家公共住房管理对我国的启示147
第三节?我国住房的宏观调控148
一、住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48
二、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目标149
三、我国住房宏观调控的完善150
第四节?住房公积金管理151
一、住房公积金概述151
二、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存在的问题153
三、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完善155
第五节?廉租房制度156
一、廉租房制度的内涵与特点156
二、我国的廉租房制度157
三、我国的廉租房制度的完善161
第八章?社会保障管理168
第一节?社会保障概述168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原则168
二、社会保障的体系与功能170
三、社会保障管理及其体制173
四、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与问题174
第二节?社会养老保险175
一、老年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175
二、城市养老模式178
三、农村养老模式179
第三节?社会医疗保险180
一、医疗保障与社会医疗保险180
二、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险183
三、我国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 184
第四节?社会救助185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185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内容186
三、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187
第九章?公共交通管理203
第一节?公共交通管理概述203
一、公共交通的概念及分类203
二、我国公共交通管理概况206
三、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208
第二节?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的政策与法规212
一、公共汽电车管理的政策与法规212
二、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政策与法规213
三、出租汽车管理的政策与法规214
四、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214
第三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管理215
一、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原则与内容216
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编制与实施216
第四节?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的实践经验218
一、西方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经验218
二、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224
第十章?公共环境管理231
第一节?公共环境管理概述231
一、公共环境管理的产生231
二、公共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233
三、公共环境管理的内容234
第二节?公共环境的行政管理236
一、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237
二、我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237
三、我国环境立法的发展239
四、我国环境立法的现状与问题243
第三节?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46
一、环境管理体系246
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247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与管理评审248
第四节?公共环境的社会管理251
一、环境NGO的含义251
二、环境NGO的发展与作用251
三、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254
第十一章?公共资源管理263
第一节?公共资源管理概述263
一、公共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63
二、公共资源的性质264
三、公共资源管理的内容266
四、国内外公共资源管理体制268
第二节?水资源管理270
一、水资源管理概述270
二、水资源法律化管理272
三、水资源行政管理273
四、水资源规划管理273
五、水资源经济管理275
第三节?土地资源管理276
一、土地资源管理概述276
二、土地资源法律管理277
三、土地资源行政管理280
四、土地资源利用管理280
五、土地资源规划管理282
六、土地资源经济管理283
第四节?矿产资源管理284
一、矿产资源管理概述284
二、矿产资源法律管理286
三、矿产资源行政管理289
四、矿产资源规划管理290
五、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291
第十二章?公共安全管理294
第一节?公共安全管理概述294
一、公共安全及其重要性294
二、公共安全危机的特点与分类295
三、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要素296
第二节?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案298
一、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案的概念与意义298
二、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案的内容与工作机制299
三、公共安全危机应急预案的运行300
第三节?公共安全危机应急决策302
一、公共安全危机应急决策概述302
二、政府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系统305
第四节?公共安全危机的社会管理307
一、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的角色 307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途径 308
三、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现实困境309
四、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对策310
第五节?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沟通311
一、公共安全危机沟通的涵义与特点311
二、公共安全危机沟通的运作312
三、公共安全危机沟通中的媒体作用314
第六节?自然灾害救助316
一、自然灾害概述316
二、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 317
三、自然灾害管理的机制320
四、灾害救助法规体系及防灾规划326
参考文献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