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网络》的内容由理论与实证两个部分组成,理论部分通过总结“城市网络”的基本内涵与研究范式,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空间”理论影响下的理论转型趋势,对如何理解和分析区域城市网络提出自己的见解;实证部分以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为例,结合该地区的发展背景,通过实证过程来讨论如何优化区域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和基于城市网络分析来科学制定区域协调策略的实践方法。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网络》可供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对城市与区域发展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从根本上影响了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流动。90年代以后,流动空间理论(Castells,1996)在“世界城市网络”的空间尺度层面推动“城市网络”研究范式的全面转型,使之在基本概念、研究框架和定量分析方法等方面更具科学性,并辅助地理学者更加深刻、确切地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间联系状态。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实质是探讨“世界城市联系的空间结构”,此方面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城市体系”,通过对城市的政治、贸易、通信设施、金融、文化、技术、高等教育等属性进行全面的指标性分析,实现建构世界城市组成的等级体系的目标,经过40余年的发展,该研究视角在21世纪初已经转向“世界城市网络”——基于公司网络活跃的联系而形成的对全球经济活动具有真实组织功能的联系网络。世界城市是网络的关键节点,承载高级服务功能产生和消费的过程,与附属性的本地社会一起被联系到全球网络中,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型是在流动空间理论的影响下完成的,并已得到地理学界的广泛认同。
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区域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需要按经济区划进行协调与管制,以补充单纯按照行政区划来规划之不足。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网络研究对中国城镇群的研究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实现在信息化与全球化背景下更为准确地理解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因此,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讨论如何在区域尺度实现网络研究视角与网络化空间逻辑的二层次统一,以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为例建构新的基于城市网络的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框架,并与土地利用、交通网络、行政管制等因素相结合,讨论基于城市网络分析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思路与策略,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研究与规划工作的需求。
本书对“城市网络”研究的拓展和丰富可以被用于分析中国城镇密集区域的空间特征,从功能联系的角度量化生成城镇体系的空间格局,并且与区域土地利用、区域交通格局、区域空间管制等专题相结合,形成新的区域规划的实践工作框架,为科学认识与规划中国城镇密集区域提供新的视角。
查看全部↓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网络》的内容由理论与实证两个部分组成,理论部分通过总结“城市网络”的基本内涵与研究范式,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空间”理论影响下的理论转型趋势,对如何理解和分析区域城市网络提出自己的见解;实证部分以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为例,结合该地区的发展背景,通过实证过程来讨论如何优化区域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和基于城市网络分析来科学制定区域协调策略的实践方法。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网络》可供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对城市与区域发展感兴趣的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