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用书,共七章,以“选择—渗透”式作为中学语法教学思想并基本建构起“选择—渗透”教学法为核心的中学语法教学理论。书稿从中学语法教学历史入手进行考察、分析和反思,重点探索中学语法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立足大语法教学思想,分别从词类、词组、句子、信息、语用、语义等六个方面对中学语法的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建构,形成“选择—渗透”式语法教学理论框架,改革创新了中学语法教学的观念,创造性地将中学语法教学融入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对中学语法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这三个关键而重要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全国使用的背景下,本书为语法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借鉴,这将有助于中学语法教学突破现有困境,取得新的进展。
语法知识的有用性不会有人否认。在当代社会中,无论是语言教学(包括母语教学、汉语二语教学等),还是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都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语法知识很重要。既然如此,那么中学语法教学的必要性也是没有疑问的。因此,中学语法教学不是要不要教,而是必须教,并且一定要教好。
通过对中学语法教学历史的考察、分析和反思,我们认为,此前数十年的中学语法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以往的中学语法教学基本上是不科学、不合理、不适用的,既没有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目的是什么”这三个关键而重要的问题,而且脱离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无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否则也不会被简化、淡化甚至被取消了。一方面,语法知识的有用性众所周知;另一方面,语法教学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取消了。看来,要想恢复并且搞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不仅观念要更新,而且一定要扎扎实实地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目的是什么”这三个关键而重要的问题。因此,中学语法教学不能再走老路,必须进行改革。
中学语法教学改革是一件大事,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自2006年起,我们开始认真严肃地对这个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此后我们看到了张先亮等的《教学语法应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该书的研究者对我国中学语法教学的历史、现状、语法教学体系、语法教学方法论、语法教学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该书的考察范围比较全面,分析也较为深入,但是,对于如何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目的是什么”这三个关键而重要的问题,该书却缺少突破,创新很少。这一情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学语法教学改革的艰巨性。
经过十多年的思考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框架,并写出了两篇专题论文《中学语法教学的思考和探索》《语义的主观性和中学语文教学》,先后发表在《语文月刊》2015年第11期、2016年第5期,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这不仅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此后三年,我们陆续撰写并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中词类教学的问题》(《语文月刊》2016年第11期)、《中学课文文本的语用分析》(《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2期)、《中学课文文本的信息分析》(《语文月刊》2017年第5期)、《中学语文课文的话语前提分析例谈》(《现代语文》2017年第4期)、《中学语法教学中词组教学的问题》(《语文月刊》2018年第1期)等多篇论文,撰写了这本《中学语法教学论》,编写了《中学语法知识手册》,并实施了第一轮语法教学实验,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现将我们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的基本思想简述如下:
在《中学语法教学的思考和探索》一文中,我们首先提出了中学语法教学的“选择一渗透”式教学法。在此基础上,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和丰富完善,我们基本形成了以“选择一渗透”式教学法为核心的中学语法教学理论。
要解决我国中学语法教学的问题,至少要解决三个基本的问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
确定教学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学语法教学的内容不应该是《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和《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中规定的那些系统性的语法知识,也不应该进行系统的讲授。这已经为以往的中学语法教学的实践所证明。
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中不仅包含着重要的语法知识,还包含着语义、语用、表达等方面的重要知识,而这些知识以往都被忽略了。我们认为,中学语法教学应该在大语法思想(“三个平面”的理论和“三个层面”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凡是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有用的语法、语义、语用、信息、表达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在中学语法教学中讲授。关键是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语义方面和表达方面的知识。因为语义是表达的起点,也是理解记忆的终点。至于表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引用表达语法的基本观点来说明:所有的语法形式都是为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
中学语法教学不能系统地讲授语法知识,不能把语法知识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系统地讲授。这是由中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决定的。中学语法教学的内容应该选择教材中同理解和表达有关的语法知识点分析讲解,把语法知识的讲授渗透在课文文本的教学之中,把语法教学和常规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把语法教学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密切联系起来,真正体现出语法教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中学语法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重视语义知识的教学。以前的中学语法知识教学过分注重语法功能的教学。这种教法不适合中学语法知识教学。实际上,语义和表达功能才是学生最需要了解的知识。根据语言习得研究的成果来看,语义是儿童最先学习的语言知识。也就是说,语义先于功能习得。语言交际的事实告诉我们,语言交际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也就是语义。交际结束后,我们能够记忆下来的只有话语的意义。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接受文本作者的话语,全面、准确地获得课文文本传递给我们的意义(信息)。因此,在中学语法教学中,一定要把语义放在首要地位。
实行“选择一渗透”式教学法也要注意语法知识的组织。所谓组织,就是把单课的语法知识点教学、单元语法知识小结、学期语法知识总结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学生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语法知识模块,因为相互联系起来的知识记忆效果更好,提取、运用的效果也更好。此外这种做法也有复习的作用。
对于“选择一渗透”式教学法,我们将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为个案进行例释。请参见本书的第一章中的相关内容。
中学语法教学改革的任务很艰巨,道路很漫长,我们将继续努力。
孔维波,硕士,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语会理事、学术委员,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2003年获广东省初中语文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2005年获全国教学观摩课大赛特等奖,2006年录像课获全国一等奖,2007年获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发表论文十多篇,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省、市课题6项;参与编著《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词类活用论析》等著作。
周国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1999年荣获我国语言学界奖项“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学、语义学、心理语言学。主要论著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儿童句式发展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现代汉语词汇学导论》《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话题、述题和话语分析研究》《向心结构难题专题研究》《词类活用论析》。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报》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发表的论文多次被摘发、摘要和转载。
第一章 中学语法教学的反思和探索…001
1.1中学语法教学简况…003
1.2造成现状的原因…003
1.3中学语法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005
1.4关于“选择—渗透”式语法教学法…011
1.5“选择—渗透”式语法教学法的个案例释——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012
1.6以后的工作…022
第二章 中学语法教学中的词类教学…023
2.1现代汉语词类知识教学概说…025
2.2各个词类教学知识的选择及其教学建议…028
2.3名词词类知识及其教学建议…029
2.4形容词词类知识及其教学建议…039
2.5动词词类知识及其教学建议…044
2.6副词词类知识及其教学建议…050
2.7小结…054
第三章 中学语法教学中的词组教学…055
3.1现代汉语词组知识教学概说…057
3.2认识和原则…057
3.3中学课文文本中词组的出现状况…061
3.4各类词组教学知识的选择及其教学建议…062
3.5小结…069
第四章 句子的表达和分析…071
4.1句子成分分析法简说…073
4.2句子成分分析法的扩充…074
4.3表达语法的基本思想…074
4.4句子的语气和表达功能…075
4.5句式的表达功能分析…090
第五章 中学课文文本的信息分析…097
5.1信息语法简说…099
5.2句子信息结构和信息排列的基本原则…099
5.3小结…118
第六章 中学课文文本的语用分析…119
6.1语用学简说…121
6.2指代和照应…121
6.3话语的前提分析…132
6.4言语行为理论和言语行为分析…139
6.5言外之意分析…143
6.6小结…146
第七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义分析…149
7.1词义简论…151
7.2词语释义、词义分析和相关的方法…163
7.3语句的语义分析…181
7.4课文文本的实例和个案的语义分析…190
7.5小结…204
《中学语法教学论》:
在谈各个词类的教学知识之前,我们首先谈一下我们对词类教学的认识和教学知识的选择原则。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讲授词类知识,第一个问题就是讲什么的问题。我们觉得,像大学本科现代汉语课程中的词类知识内容,很多都是不宜讲的。比如,各类词的语法特征、各类词的次类(或小类),这些知识就不宜讲。为什么呢?因为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语义(包括词义)和作用才是中学生最需要了解的知识,自然也就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词类教学的重点。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语义方面的教学。这是因为:语言交际的事实告诉:语言交际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也就是语义。交际结束后,我们还记得我们听到了多少陈述句?多少疑问句?还记得听到多少偏正词组?多少动宾词组?多少联合词组?我们能够保留记忆下来的只有话语的意义。同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接受文本作者的话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准确地获得课文文本所传递给我们的意义。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也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当我们在词类知识中选择教学知识时,我们的原则是:语义优先,表达优先,知识优先。
语义优先的“语义”包括词义、语法意义、语义关系、语义关联等方面的知识,
表达优先的“表达”包括词语在篇章、语段、语句、结构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功能,以及在日常交际中的作用。
知识优先中的“知识”指的是语法知识之外的百科知识,包括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科普知识等,这一原则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下面我们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对各个词类教学知识的选择和调整,以及教学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2.3名词词类知识及其教学建议
基于语义优先的选择原则,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可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讲授:
1.名词语义的整体性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空间和时间。人和事物都是一个个的整体,空间是由长、宽、高以及不同的地理因素构成的,时间也是由不同的时间单位和不同的时间坐标构成的。人和事物、空间和时间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解,得到不同的构成部分和因素,从而形成整体一部分关系。词义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结果。词义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也同时获得了词义的整体性,同时也建立起整体性词义和它所包容的部分性词义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这就是整体一部分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是最普遍、最常见的语义关系之一。
那么,认识到名词语义的整体性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什么意义呢?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可能或者已经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篇名大部分都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名词语义的整体性。正是因为名词语义的整体性,所以名词的语义具有较强的包容力和涵盖力。而较强的包容力和涵盖力是文本标题应该具备的条件之一。一个“春”字,包含了春风、春日、春山、春水、春草、春花、春雨、春夜……,涵盖了春天的原野、春天的鸟儿、春天的人们、春天的各种形态和精神。标题的包容力和涵盖力,由此可见一斑。
认识到名词语义的包容力和涵盖力,那么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文本的标题的语义分析,引导学生对全篇语义的把握,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联想、延伸、把控文本、语篇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正在探索的“标题解析和语义诱导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反过来说,如果同学们经过教学、学习和实践掌握了这种方法,掌握了标题和文本内容的整体一部分语义关系,那么,他们就可以把这方面的知识逆向操作,运用于写作。对于各种形式的命题作文,他们可以根据所命文题对要写的作文做整体规划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