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岩、秦明周编著的《村镇土地利用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主要针对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村庄整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村镇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需求,以村镇和土地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小尺度土地利用评价技术研究的不足,提出针对中原地区村镇自然地块的耕地质量评价和村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了土地利用评价数据库的标准和规范,研发了村镇土地利用评价信息系统,通过在示范点的技术应用,表明该集成技术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可以为基本农田的划定、调整以及村镇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对其利用与保护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农业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快速提高,土地利用的重要地位日趋突出。从中央政府提出的十八亿亩①耕地红线政策,到2015年把粮食安全首当其冲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均从宏观层面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土地利用安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科学、合理地对区域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是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中之重。
土地是一切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合理规划土地成为村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业必须富;中国要美,农业必须美。”而村镇作为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其农业发展对地区整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村镇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数的80%,其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村镇当前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现有土地开发大多以乡村为单位,形成独特的“出租土地、出租厂房、收取租金”的农村工业房地产模式及农村以宅基地为基础的乡村私宅开发模式。导致土地开发不经济、零乱及水平层次较低,使土地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形成不了开发的规模效益,破坏了村镇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从而使村镇在规模扩大时只能在外延空间寻找新的土地资源。在寻找新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多以大量占用耕地为主要发展途径。这样一来则出现了镇区中的不少“城中村”,造成村镇未发展已无用地,同时又形成较多旧城(村)改造工程工作的难点地区。镇区外围地区的自然村建设用地松散分布,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村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作为村镇的基础支柱产业,土地又作为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其科学有效利用对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主产区和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核心区域,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重大。在现实情况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各项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也加大了对农业基本农田保护的压力。在此情况下,研究中原地区村镇土地利用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技术集成,对破解保护基本农田与保障发展难题有重大意义。
本书主要针对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村庄整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村镇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需求,以村镇和土地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小尺度土地利用评价技术研究的不足,提出针对中原地区村镇自然地块的耕地质量评价和村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了土地利用评价数据库的标准和规范,研发了村镇土地利用评价信息系统,通过在示范点的技术应用,表明该集成技术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可以为基本农田的划定、调整以及村镇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查看全部↓
前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村镇土地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
1.2.2 村镇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化建设与管理
1.2.3 集成研究中原村镇土地利用评价系统
1.2.4 集成开发中原地区耕地可持续利用集成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总体设计与技术路线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