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研究:主体认知、社会影响与行为保障》针对当前国内教育博客“存活率低”的现实问题,以用户在教育博客的知识共享实践为研究对象,在理论逻辑演绎和实证调研检验的基础上,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内在机理与治理对策进行了翔实且细致的研究。全书分为6章,首先介绍了教育博客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困境,接着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展开了全方位界定,然后剖析了教育博客知识共享发生与运行的内在规律,最后分别从主体认知、社会影响和行为保障三个视角出发,探究了不同类别影响因素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作用路径及影响功效,并继而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研究:主体认知、社会影响与行为保障》不仅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知识管理、情报信息等研究领域的学者(教师、研究生或相关研究人员)理论研究或学习的参考资料,也对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知识管理的相关实践者具有实用参考价值。
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时代。放眼当今全球教育界,教育信息化已是各国推进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为了推进和落实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教育部于2012年3月组织编制和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为了响应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迫切要求,充分运用和发挥各种领先信息技术对教育事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俨然是当下教育界人士密切关注和积极实践的重要课题。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引领潮流的互联网平台和工具,这些平台和工具在对传统教育产生极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我国教育事业信息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下众多新型的互联网平台和工具中,教育博客作为一个重要分支,逐步进入我国教育界公众的视野,并日渐为国内教育界人士备受推崇的教育信息化载体。相较于传统教育媒介,教育博客在推进教育知识资源共享化方面有着诸多先天的优势。首先,教育博客作为一种时尚的网络交流媒体,其“崇自由”、“重开放”、“尊个性”的独特魅力和人性理念充分顺应了当代教育工作者在知识传播上自主性的诉求;其次,教育博客在技术上“简单易用”、“及时发布”、“灵活互动”等特性,使其用户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时间、空间、经费、技术等资源的约束,被视为是理想的“零壁垒”在线知识共享场所;再次,教育博客的普遍推广还可以为广大教育界人士创造诸如“自我反思”、“业务成长”、“人际合作”、“协同创新”等多维价值。
金辉(1981- ),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韩国成均馆大学(Sungkyunkwan University)、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访问学者,镇江市师德标兵,镇江市市属国有企业“百名红领”导师,首批江苏科技大学深蓝人才培养对象。先后在国际、国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负责及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管理、情报信息、教育/教学管理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教育博客的发展历史与兴起根源
1.1.1 教育博客发展的历史
1.1.2 教育博客兴起的根源
1.2 教育博客与知识共享
1.2.1 教育博客行为是一种知识共享行为
1.2.2 教育博客的价值取决于知识共享的程度
1.2.3 教育博客是知识共享的理想平台
1.3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实践与理论
1.3.1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实践困境
1.3.2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理论探索
1.4 研究的目标、内容、技术路径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径
1.4.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界定
2.1 博客和教育博客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2.1.1 博客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2.1.2 教育博客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2.2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内涵、要素及特征
2.2.1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内涵
2.2.2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主体及特征
2.2.3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客体及特征
2.2.4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技术及特征
2.3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模式
2.3.1 个体层面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模式
2.3.2 跨层面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模式
2.4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特点
2.4.1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与面对面知识共享
2.4.2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与传统出版媒介知识共享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发生机制
3.1 一般个体行为发生机制的理论溯源
3.1.1 理性行为理论
3.1.2 计划行为理论
3.1.3 社会影响理论
3.1.4 社会认知理论
3.1.5 技术接受模型
3.1.6 解构计划行为理论
3.2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发生机制
3.2.1 基于不同基础理论的知识共享和博客行为发生机制
3.2.2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发生机制:一个综合分析框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体认知驱动下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机理与对策
4.1 影响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主体认知类因素
4.1.1 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技术感知
4.1.2 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结果预期
4.2 主体认知类因素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作用路径
4.2.1 基础理论选取
4.2.2 主体认知类因素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一般作用路径
4.3 主体认知类因素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影响效用的实证检验
4.3.1 量表设计与数据采集
4.3.2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4.3.3 结论解释
4.4 主体认知驱动下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治理对策
4.4.1 基于用户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技术感知的治理对策
4.4.2 基于用户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结果预期的治理对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影响驱动下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机理与对策
5.1 影响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社会影响类因素
5.1.1 控制型社会影响因素
5.1.2 自愿型社会影响因素
5.2 社会影响类因素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作用路径
5.2.1 基础理论选取
5.2.2 社会影响类因素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一般作用路径
5.3 社会影响类因素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影响效用的实证检验
5.3.1 量表设计与数据采集
5.3.2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5.3.3 结论解释
5.4 社会影响驱动下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治理对策
5.4.1 基于控制型社会影响因素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治理对策
5.4.2 基于自愿型社会影响因素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治理对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为保障驱动下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机理与对策
6.1 影响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行为保障类因素
6.1.1 感知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行为能力
6.1.2 感知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行为条件
6.2 行为保障类因素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作用路径
6.2.1 基础理论选取
6.2.2 行为保障类因素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一般作用路径
6.3 行为保障类因素对教育博客知识共享影响效用的实证检验
6.3.1 量表设计与数据采集
6.3.2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6.3.3 结论解释
6.4 行为保障驱动下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治理对策
6.4.1 基于用户感知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行为能力的治理对策
6.4.2 基于用户感知的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行为条件的治理对策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索引
查看全部↓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研究:主体认知、社会影响与行为保障》:
4.知识共享的核实
在面对面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共享主体之间除了有言语上的交流,还可以通过语气、表情、动作等信息给对方以暗示;这样知识发送方就可以依据知识接收方的语言反馈和肢体反应,及时地调整共享的知识内容,精准地表述知识的内涵,进而减少了知识共享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张莉等,2005),提升了知识共享的准确性。在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共享主体虽然能借助“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技术来提升知识的可呈现性,但是难以做到像面对面知识共享那样即时感受或接收到彼此的语言反馈和肢体反应。为了核实知识接收方是否准确接收到知识,知识发送方就需要花费比面对面交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共享的效率。
5.知识共享的时机
面对面知识共享必须是共享主体之间的同步交互,需要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同时出现在沟通现场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知识共享的时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挑战。而在教育博客,共享主体之间的知识交互既可以是同步的(即同一时间的交互),也可以是异步的(即有时间间隔的交互),因此知识共享的时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有利于知识共享主体之间的广泛联系和持久互动(李明,2011)。
2.4.2教育博客知识共享与传统出版媒介知识共享
对于教育界人士,传统出版媒介的知识交流渠道主要包括:科技期刊的学术论文、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某一学科领域阶段性举行的学术会议及会议论文集等。整体上,传统出版媒介知识共享的过程可以被描述为:作者(知识发送方)创作知识作品,出版社根据市场的需求等因素对这些知识作品进行选择性印刷出版,然后通过书店或网上书城得以在市场上传播和流通,图书馆等信息机构会对知识作品进行选择性收藏,读者(知识发送方)可以从书店或网上书城进行购买或者到图书馆等信息机构进行借阅(谢佳琳等,2011)。虽然传统出版媒介在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科研信息环境日趋瞬息万变,教育界人士仍然面临“难以及时了解他人正在做什么”,“如何迅速找到合作伙伴”等困难(甘春梅等,2012)。而教育博客的兴起与发展则为教育界人士间的知识共享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理想的平台。
相较于传统出版媒介知识共享,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其突破了传统出版媒介知识共享过程中的诸多限制,具体包括:所需资源的限制、知识容量的限制、共享方向、广度、深度的限制。
1.突破所需资源的限制
在传统出版媒介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共享主体会受到来自传统出版媒介的诸多限制,例如时间、空间、成本、身份等(王东等,2012b;谢佳琳等,2011)。首先,作者(知识发送方)在传统出版媒介的知识发布过程相对复杂和繁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发表周期,造成了知识共享的时空延滞性。其次,读者(知识接收方)是通过到书店购买作品或者通过图书馆借阅作品来获得知识,即读者获得知识需要付出相对较高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再次,传统出版媒介对作者(知识发送方)的身份背景具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往往只有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才可以通过传统出版媒介与读者(知识接收方)共享自己的知识,而许多教育界的新生力量或非专业人士则不具备这种身份资质。
教育博客知识共享打破了传统出版媒介知识共享在时间、空间、成本、身份等资源上诸多限制(王东等,2012b;谢佳琳等,2011)。首先,教育博客知识共享不受时空的制约。教育博客具有即时性、便捷性等特点,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收方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在教育博客发布知识或获取知识。其次,教育博客知识共享不受过多费用的制约。教育博客大都是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无论是知识发布或是知识获取,共享主体均不需要向教育博客平台支付任何费用。再次,教育博客知识共享的主体没有过多的身份约束,从新生力量到专家学者均享有平等的与其他用户共享知识的权限。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