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8章,分别为顶层设计概论、顶层设计方法、信息资源规划、技术架构设计、基础保障环境规划、总体解决方案、顶层设计组织实施、顶层设计案例介绍。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目前,“互联网+”已影响并改变着今日中国的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在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中发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格局,诞生了新的业态。同样,“互联网+”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始于2011年的慕课(MOOC),作为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就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慕课席卷全球、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方式,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育领域如何抓住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做好“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建设好中国特色的慕课,需要我们做一些理性的思考,做到满腔热情、头脑冷静、蹄疾步稳。
一是任何教育技术的运用,最终都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近年来,以慕课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大学的变革高潮迭起,慕课借助技术的力量、资本的助推和市场的机制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全世界风起云涌、迅速生长,并与现实的大学课堂和社区培训体系,尤其是各类网络学习平台以及支撑这些网络平台的互联网运营商联盟,共同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网络课程。它使那些位于全球顶尖大学的令人仰视的优质课程突然之间在互联网中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这种历史性的转变颠覆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为大众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开启了学习革命的新纪元。
在各种力量的助推下,慕课的制作水准、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攀升,课程的主讲教师由一人变成了团队,课程开发者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精力,为使以视频为主的知识点的呈现更精准、更吸引学习者,不惜斥资几乎像拍电影一样制作课程,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则不断地变换着课程的设计和场景。此时,我们要追问,“我们是不是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其实,任何教育技术的运用,乃至大学的一切变革,最终都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认为: “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因此,在慕课热潮涌动且渐成澎湃之势时,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重新思考大学的使命与责任。
慕课的诞生、完善、发展,终究要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提升学习者的素质为要旨,这就使得技术思维必须走向教育思维,必须把关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转到更加关注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更加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让受教育者在虚拟的空间中达成学习愿望,使其做人和做事的能力达到新的高度。当然,信息技术也必须深刻地作用于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变化。这种回归于教育本质的信息技术才能与教学深度融合,慕课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二是慕课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力量。目前,推动慕课快速发展的主要是三种力量: 大学创新的力量、技术革新的力量和市场运作的力量。这三种力量反映了不同的诉求、动机和利益,同时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由此,决定和影响了慕课发展的多元价值导向和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同时,也使得慕课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舞台。
在中国,推进慕课健康发展,政府的力量十分重要。因为这与慕课的“大规模性”和“开放性”直接相关。慕课的这种秉性既要求发挥学校、社会、市场的积极性,政府又要承担应尽的责任,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保证发展方向的正确。对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来说,政府尤其要通过引导防止各方面力量一哄而上、各搞一套、自成体系,生长出一批“小土豆”而不能形成“大规模”,最终导致在与国外在线教育的竞争中被“一网打尽”。
三是发展慕课必须注重价值观的差异。任何教育都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任何教育输出都伴有价值理念的输出。慕课的产生主要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我们在看到慕课在推动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学习者接受便捷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等优势的同时,也要理性地辨析慕课所伴生的问题。慕课从诞生之日就是“开放”的,其课程总是或隐或显地包含着文化和价值的基因。现实中,一些西方国家就是通过教育渗透来实现国家意图的。慕课带有强大的自主选择性,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甄别、学会选择、学会判断;我们的一流大学也不能因简单地加入某些联盟而忘却自己的价值守望和创新使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棋局上,我们需要价值引领,而不仅仅是技术跟随;我们需要走向世界,而不仅仅是模仿学习。这些都需要高校的自觉参与,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制度安排。
四是慕课的繁荣,需要分层分类,各领风骚。当前的慕课平台,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几乎都被顶尖大学或一流大学所垄断。学习者不出家门、校门就能享受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优质教学资源,这固然是好事,但是由金字塔塔尖的1%的大学向塔底的99%的大学提供的这些课程对于处于塔底的大学和受众,从内容到方法未必都是适切的。从目前来看,慕课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高校分层、分类的细分需求,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就慕课目前的发展趋势而言,好像只是一流大学的课程超市。
因此,慕课在中国大学的本土化实践,需要建立一种适应教育规律和特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打破由一流大学名师提供课程的单一路径,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特点,根据受众的认知能力、实际需求,分层分类推出各具特色、各具水平的慕课课程,从而形成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真正的繁荣发展的慕课。
由蒋东兴等专家学者撰写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系列学术专著,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后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理论体系建构、实践创新,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将对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授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