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路易十四的芭蕾
1653年2月23日,下午14点30分,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勒诺多一定不想在这个时候吃上几片面包、喝上一杯牛奶。在30分钟之后,他将乘坐法国国王安排的马车驶向卢浮宫,并在那里排上3小时的长队,来观看一个长达12小时的表演。没错,整整12小时,表演从夜幕降临一直到旭日升起。
勒诺多以记录官的身份曾无数次进入皇宫,参加官方举办的宴会,但这次不同,年仅15岁的路易十四邀请了整个宫廷来看他跳名为《夜芭蕾》的芭蕾舞剧。
表演开始了,舞池中央的路易十四身穿金色紧身舞蹈服,头戴太阳火焰饰品,穿着他最爱的红底高跟鞋,身姿挺拔,权贵彰显。他的舞步跟其他演员不太一样,是由戏剧大师莫里哀专门为他设计的贵族男士的芭蕾舞步,动作简洁有力。这种如今看来略显尴尬和滑稽的表演在当时却是一场传奇。
路易十四把自己装扮成太阳神“阿波罗”,并且要求所有的投石党青年和贵族参与到舞蹈中来给他伴舞,他希望用舞蹈这种身体语言和舞台形式来表明他执政的合法性。勒诺多深知,这必定是《公报》在本周出版专题中需要传递的信息,同样也是路易十四邀请勒诺多的目的所在。
《公报》作为法国官方媒体,每周固定两次刊登路易十四本周的主要活动,有国家机构刊发的国王演讲稿、国王接见外国使节的对话、国王颁发的书面文件、官方修订的国王光荣事迹等。
《公报》就是后来的《法国公报》,是法国第一个连续出版的周报。它的创始人就是被誉为法国新闻之父的泰奥弗拉斯特·勒诺多。1631年5月30日,该报经首相黎塞留推荐,获得国王路易十三的出版特许状:“勒诺多本人及其子孙,在法国境内,得永远享有发行报纸的权利。”国王和首相还亲自为之撰稿。
就这样,《公报》成为法国官方准许的出版物,有报道具体题目的专门许可证,称为“特权证明书”,因此也获得了报道国外新闻和政治消息的垄断权。这对当时的法国政府来说最合适不过,因为如果此类消息只在一处发表,控制起来就容易得多。《公报》还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渠道,借以宣布宫廷中发生的事情,也因此成为国家的报纸。它享有的垄断权保证了它一个世纪之后仍然地位稳固。
太阳王的首次亮相
在1653年的《夜芭蕾》中,路易十四以经典的旭日造型闪亮登场,饰演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表演得到了交口称赞。15岁时,路易十四初登舞台,一直到32岁,他共在26部大型芭蕾舞中担任主角。他因独特舞蹈天赋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他在演出的《阿波罗太阳王》中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舞台上的光环环绕着路易十四和法国王室。
路易十四在《夜芭蕾》中扮演的太阳神阿波罗造型
17世纪的人们与我们大不相同。在那个文艺复兴余韵犹在、巴洛克风格风靡欧洲的时代,观看国王在舞台上表演阿波罗,实际上等于将神话中的太阳神与现实中的太阳王直接联系在一起。观众带着崇高的敬意观看,其庄重程度充满了仪式感。简单地说,通过芭蕾舞的表演,路易十四不单单展现了他的多才多艺,更重要的是带给观众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直观感受。
巴蒂斯特·科尔贝尔是路易十四的亲密顾问兼“营造总监”,他把路易十四塑造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并且令人心生崇敬的国王。他自1661年起就为国王效力,一开始负责国王对文学艺术领域的赞助工作,后来监管财政。在他担任营造总监期内,国王再次成为法国最大的艺术和自然科学赞助者。后来一些很著名的学院,比如皇家绘画雕塑院、舞蹈院、法兰西学院、建筑学院、音乐学院等机构纷纷成立,聚拢和培养了大批为国王效力的艺术家、作家和诗人。科尔贝尔和他的助手们在吸收新成员的规定上十分严格,比如艺术类学院参与考核的作品题材一概要出自《国王演义》。此外,官方还多次举办画作、雕塑、诗歌比赛,选取赞美国王的佳作进行奖励。除了比赛奖金,每年还有总数达10万里弗尔的津贴用来资助作家和学者,外国来的艺术家或诗人也有资格获取国王的赏钱。当然,钱都不是白给的,他们索要的唯一回报,便是这些艺术家必须生产赞颂国王天生慷慨、无私伟大的作品。
科尔贝尔的重大贡献在于他综合性地将各类文学艺术组织起来,共同为国王的荣耀添砖加瓦。科尔贝尔并不会每件事都事必躬亲,相反,他将塑造国王形象工程的工作分派到各个资助人委员会头上,再由各委员会指导、组织艺术家和文学家进行创作。也就是说,国王的公众形象是经过一个有机的官僚体制运作后的整体结果,伯克用“艺术官僚机构化”一词加以概括。需要指出的是,17世纪的人们关于荣耀的理解与我们今天全然不同,这个词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词。每个阶层都在追求一种高于自身价值的荣耀感,国王更是要承担被全国人民普遍认可的荣耀感,因此呈现国王的华丽、权力、财富和威严不仅是路易十四的个人需求,也符合17世纪普通民众的心理诉求。科尔贝尔及其治下的艺术官僚机构千方百计地将路易十四比拟成太阳神阿波罗、赫拉克勒斯、亚历山大大帝、圣路易等,沿袭的是自罗马帝国以来赞颂君主的古典主义传统。
路易十四时代的控制策略,基本手段归纳起来就是:推动文化的国家化,国家对社会施予监控,建立国家文化机构和推行媒体专门许可证制度,将社会领域的文化艺术内容和人才收纳到国家体制之内,将社会传播内容也实行专项管理。
“文化国家化”最主要的表征,是一系列国家性文化机构的创立,将文学、艺术和科学等各个文化领域收纳到国家的控制之下。此举一方面可以把文人墨客从私人资助者那里分离出来,以免他们在诸如“投石党运动”等宗教政治纷争时期充当小册子写手。这有利于消弭争论,维持王国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将他们纳为己用,塑造王权的荣耀。路易十四大规模地承袭了黎塞留的文化控制策略。自他1661年亲政以后的十年,是法国各种国家文化机构建立的高峰时期。
当然,在此之前,路易十三对媒体传播渠道有专门的政府许可,规定出版物除须经国王准许,还要得到检查官的事先许可,否则就不能通过皇家邮政系统递送。当时,政府雇用了近200名检查官,还专设了一个警察部门执行检查官的裁决,为持有特权证明书的印刷商扫除他们地盘上没有授权的印刷品。换言之,官方出版物林林总总,但全部严格规避对国内政治和宗教的讨论。
路易十四给法国带来了伏尔泰所称颂的统治时代,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时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