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着光:一个心理医生的随想录》是一本一线心理医生的个人随笔集,全书共分六章,选取作者从业以来所经历的具有代表性的真实心理治疗案例,剖析成因、发展及治疗经过。
《逆,着光:一个心理医生的随想录》融合了真实案例和心理启迪,适于大众阅读。既普及了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基础理论及新观点,也穿插着文学、历史、社会学、哲学乃至新的时事,并且结合大量一线心理救助案例,图文并茂,融合了真实案例和心理启迪,适于所有人群阅读,让人开卷有益,是心理散文的一部代表作。
《逆,着光:一个心理医生的随想录》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可读性非常强。
《逆,着光:一个心理医生的随想录》,是柯博士根据自己在湖北,特别是武汉抗疫一线的所见所闻撰写而成。他不仅接待着受感染的新冠肺炎患者,更担当着治疗病患、医护工作者、病患家属等的心理疾病和创伤的重任。在工作过程中,柯博士记录下每一个个质朴的感动,希望能帮助世人记住这些在抗疫期间,平凡但不平庸的英雄人物。
想一想,离开大学校园已经很久了。
1992年秋天,扛着行李来到同济医科大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学习并背诵《医学生誓言》。
2000年秋天,再次回到熟悉的校园时,学校已经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学校的附属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读完硕博,已是2005年。
算来,离开大学校园已经整整十五年了。
十五年里,岁月荏苒,物是人非。也曾偶尔经过校园,经过熟悉的协和医院,也曾偶遇故人,把酒言欢,彻夜长谈,也曾在梦里重现熟知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人。
十五年里,岁月给容颜刻上了皱纹,同时也刻上了憔悴。我有幸成了一名心理医生。
就在母校的印迹在记忆里慢慢淡却的时候,似乎在一夜之间,武汉协和医院成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主战场之一。
模糊的记忆瞬间清晰了起来,一股触电的感觉穿透全身。
我迅速拿起手机,联系武汉协和医院的师兄弟们。放下电话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应该干点什么了。
安顿好手头的事情,我回到了湖北,回到了武汉,回到了出生地鄂州市梁子湖区。
我能干点什么呢?我一遍遍地问自己,又一遍遍地与师兄弟们联系。
处于一线的医护人员真是太苦了,心理承受的压力几乎到了极限。不幸被传染的,已经躺倒了;坚守岗位的,也是战战兢兢,身心俱疲。师兄弟们几乎在电话里哽咽。
我知道了,我可以当他们的“心灵口罩”:倾听他们的心声,分担他们的痛苦,也可以分享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实用技巧。
手机微信成了我的主战场。从早到晚,手机不离身,一有信息就回复,一有留言就答复。
封城命令下达后,千家万户都很难出门了。如果不是急症重症,大家都不去医院了。然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出现了,怎么办?
终于有一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柯博士,我有点胃痛,去医院不方便,能否帮我看看啊?”
从医多年,也有幸由临床医学专业博士毕业。有赖乡人抬爱,平日里回家也常常有人上门求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这次也不例外。
我戴上口罩就出发了,去了不远处的一个乡人家里。一路畅行,一些路口设卡的管理人员也给我开绿灯。
我知道了,我可以干第二件事情了:像古代的郎中一样,走村窜户,为一些难以去医院就医的乡人诊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日子非常忙碌,甚至比平日里更忙碌。这真是一个特别的春节。
很快,我知道我可以干第三件事情了:捐资捐物。
我在同济校友会的组织下尽绵薄之力参与捐资,并尽全力通过各种渠道个人购买了一批医用口罩捐给参与抗疫的一线医护人员。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做了这三件事情,我觉得心情平静了许多。转而,我又觉得如鲠在喉。
一些见到的听到的民间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特别是那些一线抗疫医护人员的点点滴滴,常常让我夜不能寐,几度落泪。
我终于掏出了笔与纸,在于活之余见缝插针地记录下这一个个让人落泪的故事,也记录下一首首引人深思的插曲。
我相信,这些故事和插曲,会让我们见识到一个个崇高的灵魂,也会启迪人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好地生活。
一笔一画,一字一句,一节一章。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心碎的声音。夜深了,屋外寂静无声。一声野猫的尖叫仿佛在告诉我,活着,便是美好。
明天,依然春暖花开。
柯茂林,男,医学博士,心理医生,心理学科普作家。2005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安徽断箭欣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安徽国祯健康中心高级顾问,安徽省现代心理学研究院荣誉院长。在全国百家报纸、杂志发表散文、杂文等计一百余万字,散见于《读者》《莫愁》《恋爱婚姻家庭》等。已出版十四部心理学科普著作。
第一章 白衣执甲时代英雄
看得见的付出,看不见的牺牲
求医须谨慎,谨防被忽悠
多少委屈,只能心里留
防护得了疾病,防护不了误解
无名的感恩
第二章 心理援助任重道远
一场特殊的心理督导
病毒带来的\"潘多拉\"
不怕死,怕\"苟且\"活着
不怕分离,怕再次团聚
救援者,也应该被救援
闲出来的毛病
特殊时期的家教风暴
第三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每个人,都应该是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