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家长式领导被认为是切合本土情景的领导方式。然而,存在未必合理。《服务型领导与家长式领导的比较研究》从服务型领导和家长式领导的比较分析出发,运用SPSS17.0和LISREL8.7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单独来看,尽管服务型领导和家长式领导对员工的工作满意感、组织公民行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比较研究发现,服务型领导比家长式领导更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组织公民行为,更能减少员工的工作场所偏离行为。这表明服务型领导比家长式领导在改善员工工作态度和职场行为方面,往往更为有效。
《服务型领导与家长式领导的比较研究》适合工商管理类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和领导理论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考阅读。
华人社会在经济上的腾飞,使得众多研究者纷纷关注华人组织成功的文化因素和领导因素。我国的台湾学者和香港学者对华人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独特的领导方式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影响广泛的家长式领导理论。家长式领导理论一经提出,很快成为中国最流行的本土化领导理论,被认为是根植中国文化并且切合中国本土情景的领导方式。家长式领导理论在中国内地学术界中也获得普遍的认同,引发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内地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家长式领导在我国内地普遍存在,而且确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存在未必合理。内地与台湾、香港虽有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但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上仍有很大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社会文化意识和价值也有很多不同。由于领导方式和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研究我国的领导方式不能脱离我国的特殊情景。
因此,本书提出一个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应该深思的问题:家长式领导就一定是内地企业管理者的最佳选择吗?家长式领导理论主要由台湾学者和香港学者提出和验证,其模型的建构和验证大多采用境外样本,其相关结论类推到内地企业其效果究竟如何?我们是否更应该考虑选择西方近年来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最新发展出来的服务型领导?因为内地在经济上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占主导地位,其领导干部大多是受国家任命的共产党员,在政治上一直要求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格遵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广大群众和企业员工也都习惯将领导干部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公仆,而非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家长。由于国家多年的大力提倡,服务型领导观念在我国具有广泛和深厚的实践基础。社会上广泛认同、最能接受的领导方式就是服务型领导方式,对家长式领导则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制约家长式领导在内地企业中的领导效能,而服务型领导则可能产生更好的作用。但是,我国学术界对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服务型领导行为的实证研究不够充分,因此,本书将研究企业管理实践中的服务型领导行为及其领导效能,同时也对这两种在中国都可能有深刻影响的领导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发现究竟哪一种领导方式更适合内地企业,对企业员工的作用效果更为有效。
查看全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服务型领导文献综述
2.1 服务型领导的概念界定
2.2 服务型领导的特征与维度
2.3 服务型领导理论模型的演化与检验
2.4 服务型领导的测量
2.5 服务型领导的影响因素
2.6 服务型领导的作用效果
2.7 服务型领导的跨文化研究与应用
2.8 服务型领导研究小结
第3章 家长式领导文献综述
3.1 国外学者对家长式领导的研究
3.2 国内学者对家长式领导的研究
3.3 家长式领导文献综述小结
第4章 服务型领导与家长式领导的理论比较分析
4.1 服务型领导与家长式领导风格的比较
4.2 服务型领导与其他领导风格的比较
4.3 服务型领导与家长式领导理论比较的小结
第5章 研究模型构建
5.1 服务型领导对企业员工的影响
5.2 家长式领导对企业员工的影响
5.3 工作满意感在领导风格与员工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5.4 服务型领导和家长式领导对员工影响的比较分析
5.5 组织与员工的特征对服务型领导和家长式领导效果的影响
第6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初步分析
6.1 变量界定与量表选择
6.2 问卷编制
6.3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6.4 问卷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6.5 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6.6 组织特征和员工特征影响的实证
第7章 服务型领导与家长式领导对员工影响的实证比较
7.1 服务型领导对员工影响的实证
7.2 家长式领导对员工影响的实证
7.3 服务型领导与家长式领导对员工影响的实证比较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服务型领导与家长式领导对员工影响的案例研究
8.1 个案研究设计
8.2 服务型领导企业个案研究——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3 家长式领导企业的个案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8.4 案例研究结论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及探讨
9.2 研究创新
9.3 研究启示
9.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后记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