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并呈现为城市遗产旅游景观。《消费主义视角下城市遗产旅游景观的空间生产:成都宽窄巷子个案研究》将成都宽窄巷子作为典型个案,基于消费主义视角,以空间生产及城市文化理论探究城市遗产旅游景观空间生产问题。首先梳理宽窄巷子空间重构历史演化过程,指出经由街区商业性改造完成从传统居住空间向城市消费空间的转变。进而从空间消费及空间运作层面分析遗产旅游景观符号构建方式,以及背后的生产和消费逻辑。通过对空间使用者的调查了解不同群体对空间的认知评价,从而回应“谁的城市?谁的遗产?”这一问题。最后指出历史街区发展路径选择及制度创新可能。
《消费主义视角下城市遗产旅游景观的空间生产:成都宽窄巷子个案研究》可供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同时可作为城市管理规划和都市文化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缘起
1.1.2 提出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现实背景: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改造问题
1.2.2 社会背景: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城市转型
1.2.3 理论背景:城市研究的“空间转向”和“文化转向”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框架
1.3.3 研究意义及创新
1.4 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
1.4.1 研究方法
1.4.2 调查工作
1.4.3 数据收集
1.5 研究样地说明
1.5.1 成都基本概况
1.5.2 成都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宽窄巷子
1.5.3 研究样地选择原因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解释
2.1.1 遗产:一种选择性的历史
2.1.2 历史街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
2.1.3 景观: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
2.2 空间生产理论
2.2.1 历史上的空间观
2.2.2 城市研究的“空间转向
2.2.3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2.3 消费主义与城市文化
2.3.1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从物的消费到符号的消费
2.3.2 沙朗·佐金的城市文化理论:作为象征经济的城市文化
2.3.3 历史街区复兴:文化作为城市复兴的驱动力
2.4 城市历史街区更新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2.4.1 国外城市更新历程及历史街区保护
2.4.2 国内城市更新历程及历史街区保护
2.5 本书研究方向
第3章 空间重构:宽窄巷子空间形态历史演化及功能重置
3.1 宽窄巷子空间形态历史发展沿革
3.1.1 秦朝时期:秦筑少城
3.1.2 清朝时期:满城(少城)中的两条普通兵丁胡同
3.1.3 辛亥革命后:巷子的更名与满城(少城)的消失
3.1.4 民国时期:中上层人士私宅和达官贵人居住地
3.1.5 新中国成立后:平民大杂院及成都市民生活代表
3.1.6 2003~2008年街区改造:商业旅游文化街区的建成
3.1.7 宽窄巷子:一个经由历史演化累积而成的空间形态
3.2 宽窄巷子街区改造及功能定位
3.2.1 改造基本历程
3.2.2 街区产权情况
3.2.3 更新改造方法
3.2.4 功能形象定位
3.3 宽窄巷子业态构成及变化分析
3.3.1 街区印象:两个不同时点的比较
3.3.2 空间分布情况
3.3.3 业态基本构成
3.3.4 业态变化分析
第4章 空间消费:遗产旅游景观符号构建与游客体验
4.1 街区休闲体验产品构成
4.1.1 实体景观体验产品
4.1.2 休闲活动体验产品
4.1.3 主题事件体验产品
4.2 “老成都底片”:遗产景观符号建构方式
……
第5章 空间运作:遗产旅游景观空间运作方式及生产逻辑
第6章 空间认知:相关群体对空间的感知评价
第7章 空间反思:城市历史街区空间生产问题及发展策略选择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成都宽窄巷子调查问卷(本地居民)
附录二:成都宽窄巷子调查问卷(外地游客)
附录三:宽窄巷子街区业态分布(2009年8月)
附录四:宽窄巷子老院子分类列表
后记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