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对所发现问行理论阐释与思辨的结果。全书分为反思编,模式编,诗论编,考证编,数字、颜色、虚词与诗学编,书画编,书诗编七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呈现自己的理论思考与创新。通过此书,读者可以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与诗歌理论获得更为全面的理解,从一步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理论修养。
陕西师范大学今年迎来70年华诞,中文系(现在的文学院)与学校的发展历史同步,也是70年。
中文系的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文科。此后随着学校的几次调整,先后经历了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1949—1953)和中文系(1953一’1954)、西安师范学院中文系(1954一。1960)、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2000)和文学院(2000年成立)几个阶段。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文系几代学人薪火相传,勤奋耕耘,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学者,他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由于种种原因,文学院一批德高望重的先生生前撰写的著作没有能够出版,还有一批健在的先生在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行学术研究。为了展现文学院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精神,借70年校庆之际,文学院筹划出版“长安学人丛书”。这套丛书,是文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既体现了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也将给后来的青年教师树立榜样,鼓励青年教师崇尚学术,追求理想。
陕西师范大学地处古都长安,随着学校事业的蓬勃发展,文学院从雁塔校区搬迁到了长安校区年来,为了发挥中文学科的优势和,文学院以“长安”为名,展开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国家“2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工程”三期学科建设项目“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以其的风貌赢得了学界的好评,并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验收,但我们对长安文化的研究并没有停止。面向全校师生的“长安大讲堂”
从2004年创办以来,一大批海内外学者登台讲学,目前已超过100期。面向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长安学术讲座”汇集各家思想,目前也已200期。以文学院教师作为主讲人的学术讲座“长安学人讲座”,不仅为“长安”品牌增添了绚丽色彩,而且教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文学院创办的学术刊物《长安学术》到目前也已出版八辑,与外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本次编纂“长安学人丛书”,与文学院的其他学术研究、学术活动合为一体,仍以“长安”为名。我们期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长安”品牌,凸显我们的学科。
“长安学人丛书”的编撰得到文学院老一辈学者及其亲属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丛书的出版得到陕西师范大学2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办公室、陕西师范大学出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术之树常青,学术生命永恒!
编委会
魏耕原,男,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全唐诗语词通释》《唐宋诗词语词考释》《谢臃诗论》《陶渊明论》《盛唐名家诗论》《盛唐三大家诗论》《南丰文钞校注集评》,主编以及与人台著图书多部。在Ⅸ文学遗产》《中国语文》《文史》《文史哲》等刊物文150多篇,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两项,获评。优秀”一项。获级社科优秀著作两次及省教育厅一、十多次。退休后凝神为一,唯学术是求。
反思编
《孔子诗论》真伪疑议
陈子昂诗学思想的反思
叶燮《原诗》的偏激与失误
模式编
屈辞的模式与楚辞的式微
建安文学的互同与模式
“天宝之风尚党”论
经典模式与母题创新
诗论编
殷瑶《河岳英灵集》诗学趋向与选诗取舍
方东树《昭昧詹言》“棱汁浆”考论
《艺概·经义概》发覆
考证编
从诗体论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作者从属
“捣衣”的误解与确释
数字、颜色、虚词与诗学编
“七”的文学与文学的“七”
青色容与绿色同质异性的文化意义
杜诗诗学和语言的双向阐释
——热点词“自”的个案考察
书诗编
通论
个案研究
孔子诗论真伪疑议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自20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出版后,其中的《孔子诗论》轰动学界并引起考释、研究热潮,论文与专著交相纷然出现,延续数年之久。然此竹书有不少疑窦,颇值得重新思考。它为什么与《论语》在论《诗经》上有许多不合,如思想、语言、词汇、文字、句式等都有极大差异;苟子最看重子日《诗》云,他又是鲁、韩、毛《诗》的传授者,也是早期儒家师,而且晚年定居楚国,然而作于晚期的《苟子》中却看不到《孔子诗论》的任何痕迹;秦火之后,西汉广收先秦典籍,然《汉书·艺文志》与两汉经学著作,以及史学、哲学著述等。均未见提及过,更谈不上引用;再从历代出土的简帛书看,从来没有发现过的儒家失传著作,如《乐经》或孔子的任何其他著作;以往伪书最看重对儒家经典的冒名制作,如东晋出现的伪《古文尚书》,明代冒出来的《申培诗说》,都和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相关,目的不外乎名或者利;《孔子诗论》没有出土地点,又出现在社会作伪风气日涨之时,就更值得深思慎别。本此六点,以别伪求真的眼光应对此予以重新思考。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发现整理与出版,在文博考古范围,以至于文史哲等领域,引起强烈震撼,许多学者持以健旺的热情投入研究。尤其《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月出版以后,牵动圈内外更多学者的兴趣,引发更多的学人关注与研究。随之而来的论文像雨后春笋,遍布大小刊物;三四年之间不少专著纷披出版,络绎问世。热潮澎湃到三年后,直至2004年仍未曾消退。甚至时至今日,已逾十多年,仍然有文章频频发表。在这十年里,绝大部分论文都集中在《孔子诗论》(以下简称《诗论》)上。很显然,《诗论》成为讨论的热点与焦点。一来《诗经》是六经之一,属于最古老的儒学与文学经典,向来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源头;二来是由于此乃孔子对《诗经》的阐释,孔子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毋庸赘言。所以《诗论》自然成为重中之重,也是引起研究者兴奋的最耀眼的亮点。十年来,我们反复思考着这一亮点,发现不少疑点,为什么突然冒出这样一部大典,为什么它和文献史、思想史、经学史等那样地格格不人?有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说服自己,希望它是一部真典,能够战胜贮存的疑问。然而“真伪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在求真方面战胜不了自己,就像火浆一样不停地翻滚。反复思考,本着学人的良知,先把疑问提出来,以期引起人们的重新关注与讨论,求得问题的解决。然又有万分疑虑与困惑,是不是会引起什么时忌,是不是会损伤什么,是不是会引发许多如我们一样的学人的不悦,甚至震怒,是不是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牵连到所在单位。就此多年来反复思考,也反复请教了身边各有所长的师友们,得到的只是一种鼓励。一种纯学术意识的支持。我们没做过也不会做一文成名的梦,一鸣惊人实在与所崇信的理念沾不上边,甚或水火不容;也不想借此评什么奖拿什么项目,因为这些都不会心想而能事成。我们也没有什么职称什么级别可以晋升,因为笔者面临的是退休。反过来,我们倒反复担心是不是会有什么负面不幸降临。既然大家说这是一种学术讨论,我们的想法原本也即是由此滋发的。所以本常心常事,学人面对学术的问题,把我们心中久积的疑惑提出来,希望高明能答疑解惑,能揭示问题的,此即本文之渴望与夙愿。
一、《诗论》与《论语》为何不合?
人所共知,《论语》记述了孔子一生的重要言论与主要经历,是孔子的及门弟子与再传弟子所载述的关于孔子言行的回忆录。全书20篇共492章中,记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语者,共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与言者,仅48章①。所以,要了解}L子,《论语》的材料最为丰富,也最为可靠。司马迁《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与《仲尼弟子列传》,就是主要依据《论语》,排比材料,为孔子及其弟子立传。在《论语》里,孔子与弟子讨论《六经》,涉及《诗》的数量最多,凡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篇,共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则。从这些讨论中,不可能不会看到与今日所说的《诗论》之关系究竟怎样。这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则言《诗》者可分四类:《诗》之作用,《诗》之论述,举《诗》以为证,以及与《诗》相关者。先看其一,孔子关于《诗》之作用的论议: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2)不学《诗》,无以言。(《季氏》)
(3)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4)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