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建”到“新型”:新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由首篇“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研究”、第二篇“三连三通:地方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第三篇“两转两化:地方高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研究”和第四篇“一心一意: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共同体研究”四部分组成,内容基于衢州学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形成顶层设计,摸索“三连三通、两转两化、一心一意”的发展路径,在“固基础、明特色、强应用、重协同”的基础上,按照“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通过打造螺旋式上升产教融合途径,形成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天职、以培养新技术应用人才为己任、以具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资格为目标的办学新局面,形成新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以期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转型。
自2000年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经过20年的发展,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独具特色的生力军,截至2019年12月30日,我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693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56.88%。数量庞大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提升我国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支持所在区域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数量扩展的发展环境下,新建本科院校存在办学趋同、人才培养同化以及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等现象。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形成自身特色,尤其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所有行业和职业的工作性质,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通过机器取代现有人工从而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创造更多的新工作岗位且需要更多的人力参与产业变革。这种变革引发了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尤其是依托所在区域资源建设和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用敏锐的眼光准确感知和预见变化,将适应技术创新、融人技术创新、引领技术创新作为贯穿办学的主线,将新技术引发区域产业变革需求转化为学科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产教融合与企业、产业进行紧密合作,利用智力优势、现有办学条件,将解决企业生产、产业升级的问题与科研项目、人才培养进行结合,以期实现内涵式发展和转型提升。
本书由第一篇“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研究”、第二篇“三连三通:地方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第三篇“两转两化:地方高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研究”和第四篇“一心一意: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共同体研究”四部分组成,内容基于衢州学院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以新技术应用为导向,形成顶层设计,摸索“三连三通、两转两化、一心一意”的发展路径,在“固基础、明特色、强应用、重协同”的基础上,按照“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通过打造“产教跟随、产教并跑、产教引领”的螺旋式上升产教融合途径,形成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天职、以培养新技术应用人才为己任、以具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资格为目标的办学新局面,形成新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以期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转型。
谢志远,衢州学院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共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0余项,在《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5部。
前言
第一篇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研究
应用型本科,走好特色之路
一流应用型本科建设之路
新技术变革与高等教育应对: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的应然、实然、必然之路
提升领导能力,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深化改革乘势而上
——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不懈奋斗
第二篇 三连三通:地方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应用型本科要帮助企业解难题
知识生产模式视角下应用型本科特色发展研究
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促进学校高水平建设
以服务赢支持以贡献促发展
——打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大学联盟衢州共识
浙闽赣皖跨省域边际地方高校联盟的创建逻辑与实践探索
第三篇 两转两化:地方高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研究
地方高校跨省联合发展有新路
把握趋势、明确目标、创新举措,深化教育教学工作改革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新技术、新经济、新人才
狠抓高质量人才培养,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
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高质量发展趋势
做一名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第四篇 一心一意: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共同体研究
服务区域发展是新建本科的天职
应用新技术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以浙江省为例
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做一名时代的奋斗者、学校的建设者、勇敢的追梦者
新时代城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特色发展成为衢州城市建设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