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机械工程材料(第二版)
定 价:¥139
中 教 价:¥76.45 (5.50折)
库 存 数: 0
一部顺应中国制造2025智能装备新要求、技术先进、数据可靠的现代化机械设计工具书,从新时代机械设计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追求现代感,兼顾实用性、通用性,准确性,涵盖了各种常规和通用的机械设计技术资料,贯彻了新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推荐了国内外先进、智能、节能、通用的产品。
《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一版自2011年3月出版以来,赢得了机械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专业师生广泛的青睐和好评,荣获了2011年全国优秀畅销书(科技类)。同时,因其在机械设计领域重要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现代机械设计手册》还荣获200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和2012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一版出版距今已经8年,在这期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尤其是2015年国家部署并颁布了实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发布了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实施指南,为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政策号召和驱使下,我国的机械工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一批高技术、高性能、高精尖的现代化装备不断涌现,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不断产生、发展并投入实际应用,大大提升了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国家规划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全面体现创新、智能、节能、环保的主题,进一步呈现机械设计的现代感。鉴于此,《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被列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在本版手册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广泛深入机械制造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调研,听取各方面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了《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的根本宗旨:一方面,新版手册进一步加强机、电、液、控制技术的有机融合,以全面适应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系统设计开发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和工程设计软件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新版手册继续促进传动设计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结合,将各种新的设计技术、计算技术、设计工具全面融入传统的机械设计实际工作中。《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共6卷35篇,它是一部面向中国制造2025 ,适应智能装备设计开发新要求、技术先进、数据可靠、符合现代机械设计潮流的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大型工具书,涵盖现代机械零部件及传动设计、智能装备及控制设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及应用三部分内容,具有以下六大特色。1.权威性。《现代机械设计手册》阵容强大,编、审人员大都来自设计、生产、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所属领域的知名专家,在业内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获得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和技术专利,承担了许多机械领域国家重要的科研和攻关项目。这支专业、权威的编审队伍确保了手册准确、实用的内容质量。2.现代感。追求现代感,体现现代机械设计气氛,满足时代要求,是《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的基本宗旨。现代二字主要体现在:新标准、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产品、智能化、现代的设计理念、现代的设计方法和现代的设计手段等几个方面。第二版重点加强机械智能化产品设计(3D打印、智能零部件、节能元器件)、智能装备(机器人及智能化装备)控制及系统设计、数字化设计等内容。(1)零件结构设计等篇进一步完善零部件结构设计的内容,结合目前的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增加3D打印工艺下零件结构设计的相关技术内容。机械工程材料篇增加3D打印材料以及新型材料的内容。(2)机械零部件及传动设计各篇增加了新型智能零部件、节能元器件及其应用技术,例如滑动轴承篇增加了新型的智能轴承,润滑篇增加了微量润滑技术等内容。(3)全面增加了工业机器人设计及应用的内容:新增了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篇;智能装备系统设计篇增加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的内容;机构篇增加了自动化机构及机构创新的内容;减速器、变速器篇增加了工业机器人减速器选用设计的内容;带传动、链传动篇增加并完善了工业机器人适用的同步带传动设计的内容;齿轮传动篇增加了RV减速器传动设计、谐波齿轮传动设计的内容等。(4)气压传动与控制液压传动与控制篇重点加强并完善了控制技术的内容,新增了气动系统自动控制、气动人工肌肉、液压和气动新型智能元器件及新产品等内容。(5)继续加强第5卷机电控制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除增加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篇外,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篇充实扩充形成智能装备系统设计篇,增加并完善了智能装备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增加智能装备系统开发实例等。传感器篇增加了机器人传感器、航空航天装备用传感器、微机械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的技术原理和产品,加强传感器应用和选用的内容。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单元篇和电动机篇全面更新产品,重点推荐了一些新型的智能和节能产品,并加强产品选用的内容。(6)第6卷进一步加强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应用的内容:在3D打印、数字化设计等智能制造理念的倡导下,逆向设计数字化设计等篇全面更新,体现了智能工厂的全数字化设计的时代特征,增加了相关设计应用实例。增加绿色设计篇;创新设计篇进一步完善了机械创新设计原理,全面更新创新实例。(7)在贯彻新标准方面,收录并合理编排了目前最新颁布的国家和行业标准。3.实用性。新版手册继续加强实用性,内容的选定、深度的把握、资料的取舍和章节的编排,都坚持从设计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例如机械零部件数据资料主要依据最新国家和行业标准,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实例供设计人员参考;第5卷机电控制设计部分,完全站在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来编写注重产品如何选用,摒弃或简化了控制的基本原理,突出机电系统设计,控制元器件、传感器、电动机部分注重介绍主流产品的技术参数、性能、应用场合、选用原则,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选用实例;第6卷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中简化了烦琐的数学推导,突出了最终的计算结果,结合具体的算例将设计方法通俗地呈现出来,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为方便广大读者的使用,手册在具体内容的表述上,采用以图表为主的编写风格。这样既增加了手册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方便了读者的查阅使用,有利于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设计速度。为了进一步增加手册的承载容量和时效性,本版修订将部分篇章的内容放入二维码中,读者可以用手机扫描查看、下载打印或存储在PC端进行查看和使用。二维码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即将被废止的旧标准(新标准一旦正式颁布,会及时将二维码内容更新为新标准的内容);部分推荐产品及参数;其他相关内容。4.通用性。本手册以通用的机械零部件和控制元器件设计、选用内容为主,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资料、机械制图和几何精度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通用零部件设计、机械传动系统设计、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设计、机构设计、机架设计、机械振动设计、智能装备系统设计、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单元等,既适用于传统的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选用,又适用于智能化装备的整机系统设计开发,能够满足各类机械设计人员的工作需求。5.准确性。本手册尽量采用原始资料,公式、图表、数据力求准确可靠,方法、工艺、技术力求成熟。所有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产品和工艺方面的标准均采用最新公布的标准资料,对于标准规范的编写,手册没有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采取选用、摘录、合理编排的方式,强调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尽量避免差错和谬误。所有设计方法、计算公式、参数选用均经过长期检验,设计实例、各种算例均来自工程实际。手册中收录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供设计人员在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品种、规格尺寸、技术参数,以及产品质量和用户的实际反映后选用。6.全面性。本手册一方面根据机械设计人员的需要,按照基本、常用、重要、发展的原则选取内容,另一方面兼顾了制造企业和大型设计院两大群体的设计特点,即制造企业侧重基础性的设计内容,而大型的设计院、工程公司侧重于产品的选用。因此,本手册力求实现零部件设计与整机系统开发的和谐统一,促进机械设计与控制设计的有机融合,强调产品设计与工艺技术的紧密结合,重视工艺技术与选用材料的合理搭配,倡导结构设计与造型设计的完美统一,以全面适应新时代机械新产品设计开发的需要。经过广大编审人员和出版社的不懈努力,新版《现代机械设计手册》将以崭新的风貌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展现在广大机械设计工作者面前。值此出版之际,谨向所有给过我们大力支持的单位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主编
第4篇 机械工程材料第1章钢 铁 材 料1.1钢铁材料牌号表示方法4-31.1.1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4-31.1.2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体系4-121.2金属材料主要性能指标名称、符号及含义4-121.3钢铁材料的热处理及应用4-161.4铸铁4-231.4.1灰铸铁件4-231.4.2可锻铸铁件4-251.4.3蠕墨铸铁件4-261.4.4球墨铸铁件4-291.4.5耐热铸铁件4-331.4.6抗磨白口铸铁件4-341.4.7高硅耐蚀铸铁件4-361.4.8铬锰钨系抗磨铸铁件4-371.4.9奥氏体铸铁件4-371.4.10低温铁素体球墨铸铁件4-391.5铸钢4-411.5.1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4-411.5.2熔模铸造碳钢件4-421.5.3焊接结构用铸钢件4-421.5.4奥氏体锰钢铸件4-431.5.5大型低合金钢铸件4-441.5.6耐磨钢铸件4-461.5.7工程结构用中、高强度不锈钢铸件4-461.5.8高温承压马氏体不锈钢和合金钢通用铸件4-481.5.9低温承压通用铸钢件4-501.5.10承压钢铸钢件4-511.5.11一般用途耐热钢和合金铸件4-581.5.12通用耐蚀钢铸件4-601.6机械结构用钢4-631.6.1碳素结构钢4-631.6.2优质碳素结构钢4-641.6.3非调质机械结构钢4-671.6.4易切削结构钢4-681.6.5耐候结构钢4-701.6.6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4-711.6.7弹簧钢4-741.6.8合金结构钢4-791.6.9不锈钢和耐热钢4-971.6.9.1不锈钢4-971.6.9.2耐热钢4-1081.6.9.3不锈钢和耐热钢的物理性能4-1171.6.10工模具钢4-1201.6.11非合金塑料模具钢4-1321.6.12超级新型钢铁材料4-1331.7各国钢铁牌号对照4-1341.7.1铸铁国内外牌号对照4-1341.7.2铸钢国内外牌号对照4-1351.7.3结构钢国内外牌号对照4-1381.8型材4-1521.8.1热轧钢棒4-1521.8.2冷拉圆钢、方钢、六角钢及优质结构钢冷拉钢材4-1561.8.3银亮钢4-1591.8.4热轧工字钢4-1601.8.5热轧槽钢4-1621.8.6热轧等边角钢4-1631.8.7热轧不等边角钢4-1661.8.8冷弯型钢通用技术要求4-1691.8.9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4-1691.8.10通用冷弯开口型钢4-1791.8.11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4-1891.8.12热轧轻轨4-2071.8.13起重机钢轨4-2071.8.14重轨4-2081.9钢板和钢带4-2091.9.1热轧钢板和钢带4-2091.9.2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4-2101.9.3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4-2101.9.4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4-2111.9.5热轧花纹钢板及钢带4-2111.9.6高强度结构用调质钢板4-2131.9.7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钢板4-2151.9.8超高强度结构用热处理钢板4-2161.9.9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4-2161.9.10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4-2161.9.11冷轧钢板和钢带4-2171.9.12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4-2181.9.13耐热钢钢板和钢带4-2331.10钢管4-2381.10.1无缝钢管尺寸规格4-2381.10.2结构用无缝钢管和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4-2561.10.3奥氏体-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4-2591.10.4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4-2611.10.5流体输送用不锈钢复合钢管4-2651.10.6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4-2661.10.7冷拔异型钢管4-2711.10.8低温管道用无缝钢管4-2751.10.9焊接钢管尺寸规格4-2771.10.10直缝电焊钢管4-2881.10.11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4-2881.10.12冷拔精密单层焊接钢管4-2901.10.13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4-2911.10.14奥氏体-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焊接钢管4-2921.10.15机械结构用不锈钢焊接钢管4-2931.10.16机械结构用冷拔或冷轧精密焊接钢管4-2941.10.17高温高压管道用直缝埋弧焊接钢管4-2981.10.18P3型镀锌金属软管4-2991.10.19S型钎焊不锈钢金属软管4-3001.11钢丝4-3011.11.1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和六角钢丝4-3011.11.2一般用途低碳钢丝4-3031.11.3重要用途低碳钢丝4-3031.11.4冷拉碳素弹簧钢丝4-3041.11.5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4-3061.11.6优质碳素结构钢丝4-3061.11.7合金结构钢丝4-3071.11.8不锈钢丝4-3071.11.9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4-3101.11.10合金弹簧钢丝4-3121.11.11不锈弹簧钢丝4-3121.11.12碳素工具钢丝4-3141.11.13合金工具钢丝4-3141.11.14高速工具钢丝4-315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2.1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牌号表示方法4-3162.2铸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4-3212.2.1铸造铝合金4-3212.2.2压铸铝合金4-3382.2.3铸造钛和钛合金及其铸件4-3392.2.4铸造镁合金锭4-3422.2.5镁合金压铸件4-3532.2.6铸造铜及铜合金4-3562.2.7压铸铜合金4-3652.2.8铸造轴承合金4-3662.2.9铸造轴承合金锭4-3702.3变形铝及铝合金4-3712.3.1变形铝及铝合金牌号、特性及应用4-3712.3.2变形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4-3752.3.3变形铝合金热处理4-3762.3.4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4-3792.3.4.1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4-3792.3.4.2铝及铝合金花纹板4-4182.3.4.3铝及铝合金挤压棒材4-4212.3.4.4铝及铝合金挤压扁棒4-4252.3.4.5铝及铝合金(导体用)拉制圆线材4-4262.3.4.6铝及铝合金管材尺寸规格4-4272.3.4.7铝及铝合金拉(轧)制无缝管4-4282.3.4.8铝及铝合金热挤压无缝圆管4-4302.4加工钛及钛合金4-4352.4.1钛及钛合金牌号、特性及应用4-4352.4.2钛及钛合金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4-4362.4.3钛合金热处理4-4392.4.4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4-4402.4.4.1钛及钛合金板材4-4402.4.4.2TC4ELI钛合金板4-4442.4.4.3冷轧钛带卷4-4452.4.4.4钛及钛合金带与箔4-4452.4.4.5钛及钛合金网板4-4462.4.4.6钛及钛合金棒材4-4472.4.4.7钛及钛合金管材4-4482.4.4.8工业流体用钛及钛合金管4-4492.4.4.9钛及钛合金丝4-4502.4.4.10钛及钛合金饼和环4-4512.5变形镁及镁合金4-4532.5.1变形镁及镁合金特性及应用4-4532.5.2变形镁及镁合金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4-4542.5.3变形镁合金热处理4-4562.5.4镁及镁合金加工产品4-4562.5.4.1镁及镁合金板材和带材4-4562.5.4.2镁合金热挤压棒材4-4582.5.4.3镁合金热挤压管材4-4592.5.4.4镁合金热挤压矩形棒材4-4602.6加工铜及铜合金4-4612.6.1加工铜及铜合金特性及应用4-4612.6.2铜及铜合金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4-4662.6.3铜及铜合金热处理4-4682.6.4铜及铜合金加工产品4-4682.6.4.1铜及铜合金板材4-4682.6.4.2铜及铜合金带材4-4732.6.4.3铜及铜合金箔材4-4752.6.4.4铜及铜合金拉制棒4-4762.6.4.5铜及铜合金挤制棒4-4812.6.4.6铜锌铋碲合金棒4-4832.6.4.7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材4-4832.6.4.8铜及铜合金拉制管4-4842.6.4.9铜及铜合金挤制管4-4872.6.4.10无缝铜水管和铜气管4-4882.6.4.11铜及铜合金毛细管4-4892.6.4.12铜及铜合金线材4-4902.7镍及镍合金4-5002.7.1加工镍及镍合金的特性及应用4-5002.7.2镍及镍合金加工产品4-5042.7.2.1镍及镍合金板4-5042.7.2.2镍及镍合金棒4-5052.7.2.3镍及镍合金管4-5072.8铅及铅合金4-5092.8.1加工铅及铅合金牌号、性能及应用4-5092.8.2铅及铅合金加工产品4-5102.8.2.1铅及铅锑合金板4-5102.8.2.2铅及铅锑合金管4-5122.8.2.3铅及铅锑合金棒和线材4-5132.9有色金属及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4-5132.9.1铝及铝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4-5132.9.2镁及镁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4-5172.9.3铜及铜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4-5192.9.4钛及钛合金国内外牌号对照4-523第3章粉末冶金材料3.1粉末冶金结构材料4-5263.1.1粉末冶金结构零件用铁基材料4-5263.1.2粉末冶金结构零件用铜基合金材料4-5333.2粉末冶金摩擦材料4-5333.2.1铁基干式摩擦材料4-5333.2.2铜基干式摩擦材料4-5363.2.3铜基湿式摩擦材料4-5383.2.4铁-铜基摩擦材料4-5393.3粉末冶金减摩材料4-5403.3.1国产粉末冶金减摩材料4-5403.3.1.1粉末冶金铁基和铜基轴承材料4-5403.3.1.2粉末冶金轴承用铁、铁-铜、铁-青铜、铁-碳-石墨材料4-5423.3.1.3粉末冶金轴承用青铜、青铜-石墨材料4-5423.3.2美国粉末冶金自润滑轴承材料4-5433.3.3日本烧结金属含油轴承材料4-5503.3.4含硫烧结Fe-石墨轴承材料4-5533.3.5烧结钢-铜铅合金减摩双金属带材4-5533.3.6烧结金属石墨材料4-5543.3.7其他烧结金属含油轴承材料4-5573.3.8烧结金属含油轴承材料的选用4-5573.4粉末冶金过滤材料4-5583.4.1烧结金属过滤元件4-5583.4.2烧结不锈钢过滤元件4-5643.4.3烧结锡青铜过滤元件4-5703.4.4烧结金属纤维毡4-5713.4.5烧结金属膜过滤材料及元件4-571第4章复 合 材 料4.1复合材料分类4-5764.2金属基复合材料4-5764.2.1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4-5764.2.1.1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4-5764.2.1.2碳纤维增强铅及铅合金复合材料4-5774.2.1.3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4-5774.2.1.4石墨颗粒增强铜基、铝基复合材料4-5774.2.2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4-5784.2.2.1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4-5784.2.2.2硼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4-5784.2.2.3陶瓷增强铝基复合材料4-5794.2.2.4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4-5794.2.2.5陶瓷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4-5804.2.3塑料-金属基复合材料4-5804.2.3.1铝管搭接焊式铝塑管4-5804.2.3.2铝管对接焊式铝塑管4-5834.2.3.3塑覆铜管4-5834.2.3.4钢塑复合管4-5844.2.3.5塑料-金属基多层复合材料4-5864.2.4层压金属复合材料4-5874.2.4.1不锈钢复合钢板和钢带4-5874.2.4.2钛-钢复合板4-5884.2.4.3钛-不锈钢复合板4-5884.2.4.4铜-钢复合板4-5904.2.4.5镍-钢复合板4-5904.2.4.6结构用不锈钢复合管4-5914.3树脂基复合材料4-5924.3.1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4-5924.3.1.1玻璃纤维增强聚苯乙烯复合材料4-5924.3.1.2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4-5934.3.1.3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4-5944.3.1.4玻璃纤维增强聚甲醛复合材料4-5974.3.1.5玻璃纤维增强聚碳酸酯复合材料4-5974.3.1.6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4-5984.3.1.7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4-5984.3.1.8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4-6014.3.2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4-6074.3.2.1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4-6074.3.2.2碳纤维增强尼龙664-6074.3.2.3碳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4-6074.3.2.4碳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4-6084.3.2.5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4-6094.3.3钛酸钾晶须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4-6104.3.4硼纤维-环氧复合材料4-6104.3.5混杂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4-6114.4陶瓷基复合材料4-6134.4.1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4-6134.4.1.1陶瓷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4-6134.4.1.2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4-6144.4.2金属陶瓷4-6154.4.3氧化锆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4-616第5章3D打印材料5.13D打印技术和材料的特点4-6185.1.13D打印制造技术的工艺特点及其应用4-6185.1.23D打印材料的特点及发展现状4-6205.1.33D打印材料的分类4-6205.23D打印金属材料4-6215.2.13D打印钛及钛合金材料4-6215.2.1.13D打印工程钛合金材料牌号、成形方式、技术性能及应用4-6215.2.1.23D打印生物钛合金材料牌号、成形方式、技术性能及应用4-6275.2.1.3商用3D打印钛及钛合金粉末及材料4-6295.2.23D打印镍基高温合金材料4-6365.2.2.13D打印镍基高温合金材料牌号、成形方式、技术性能及应用4-6365.2.2.2商用3D打印镍基高温合金粉末及材料4-6395.2.33D打印钢铁材料4-6475.2.3.13D打印钢铁材料粉末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475.2.3.2商用3D打印钢铁材料粉末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515.2.43D打印铝合金材料4-6585.2.4.13D打印铝合金粉末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585.2.4.2商用3D打印铝合金材料粉末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595.2.53D打印钴铬合金材料4-6635.2.5.13D打印钴铬合金粉末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635.2.5.2商用3D打印钴铬材料粉末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645.33D打印非金属材料4-6675.3.13D打印光敏树脂材料4-6675.3.1.1国产3D打印光敏树脂材料牌号、成分、技术性能及应用4-6675.3.1.2国外3D打印光敏材料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715.3.2其他3D打印高分子材料4-6815.3.2.1国产3D打印高分子材料牌号、技术性能及用途4-6815.3.2.2国外打印3D高分子材料牌号、成分、技术性能及用途4-6835.3.33D打印陶瓷材料4-6955.3.3.13D打印陶瓷材料类型、技术性能及应用4-6955.3.3.2国产3D打印陶瓷材料类型、技术性能及应用4-6965.3.3.3国外3D打印陶瓷类型、技术性能及应用4-6975.3.43D打印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4-6995.3.4.1国产3D打印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种类、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6995.3.4.2国外3D打印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种类、牌号、技术性能及应用4-706第6章非金属材料6.1工程塑料及塑料制品4-7096.1.1常用工程塑料品种、特性及应用4-7096.1.2常用工程塑料牌号及性能4-7096.1.3塑料棒材4-7096.1.4塑料板材和薄膜4-7096.1.5塑料管材4-7096.1.6工程常用塑料的选用4-7096.2橡胶及橡胶制品4-7096.2.1常用橡胶种类、特性及应用4-7096.2.2橡胶板4-7096.2.3橡胶管4-7096.3陶瓷4-7096.3.1陶瓷分类4-7096.3.2化工陶瓷4-7096.3.3过滤陶瓷4-7096.3.4结构陶瓷4-7096.4玻璃4-7096.4.1平板玻璃4-7096.4.2钢化玻璃4-7096.4.3石英玻璃4-7096.5石墨材料和石墨烯材料4-7096.5.1石墨材料4-7096.5.2石墨烯材料4-7096.6石棉及石棉制品4-7096.6.1常用石棉性能及应用4-7096.6.2石棉橡胶板4-7096.6.3耐油石棉橡胶板4-7096.6.4耐酸石棉橡胶板4-7096.6.5工农业机械用摩擦片4-7096.6.6石棉布、带4-7096.6.7石棉绳4-7096.6.8石棉密封填料4-7096.7隔热材料4-7096.7.1绝热用玻璃棉及其制品4-7096.7.2膨胀珍珠岩绝热制品4-7096.7.3膨胀蛭石及其制品4-7096.7.4泡沫石棉4-7096.8涂料4-7106.8.1涂料产品分类、名称及代号4-7106.8.2常用涂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4-7106.8.3常用涂料型号、名称、成分及应用4-7106.8.4涂料的选用4-7106.9其他非金属材料4-7106.9.1木材4-7106.9.2纸制品4-7106.9.3工业用毛毡4-710参考文献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