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不断线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从大学外语课程研究中的问题出发,通过探讨大学外语课程的改革现状及课程建设的深层动因,提出建设大学外语不断线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生态学习观及需求分析理论视角下,设计符合外语语言学习规律的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设置方案,探究课程体系架构,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设计,优化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模式,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融入微课、慕课等元素,综合运用各类教学评价方法,提高大学英语课程质量,并展望其他语种不断线课程建设。
《大学外语不断线课程体系建构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的课程体系选择。大学外语不断线课程体系建设符合教育的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还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探索“各学所需,各尽所能”的选课方式,满足大学生外语学习个性化需求,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根据个人的专项技能特长和兴趣选择教学俱乐部,集中精力打造精品课程,亦发挥管理、监督与引导作用,教研相长,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双赢。
《大学外语不断线课程体系建构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以分类、分段的方式构建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探索真正符合我国国情、有借鉴推广价值、科学有效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模式,规划多元化“菜单式”的后续系列英语课程模块,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助力高水平外语人才培养。此外,创设“俱乐部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教研组织的局限,教师发挥自身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形成大学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共同体。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改革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于2003年9月12日在浙江教育系统调研时讲道:“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立教’意识,既要注重教育‘量’的扩张,更要突出教育‘质’的提高,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试制度,改进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及评价体系,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2018年9月10日,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随着中国从“本土型”大国向“国际型”强国转型,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与国之间交流频繁,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渐增强,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需求与日俱增,国民的外语需求正从有限领域向更广泛空间不断拓展。(沈骑、鲍敏,201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国家外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戴曼纯,2012,2018)外语学习的意义已远超语言教育层面。(丁仁仑、戴炜栋,2013)教育部林蕙青副部长(2015:4)指出:“外语作为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最主要媒介,是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软实力,是人们适应21世纪生活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技能。”外语能力是国际公认的一项国民关键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我国,外语教育不是要削弱,而是应该加强”(教育部,2014,引自王守仁,2018c:18)。胡文仲(2011)认为,外语教育规划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安全和国内稳定等重大问题。外语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国际意识,汲取多元化视角,掌握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的基本工具,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国际胜任力与竞争力,为因应全球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准备,服务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大局。外语教育质量直接关系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关系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成效。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正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了顺利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倡导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是必然选择,而交流与对话要以文化为基础,以语言为桥梁”(蒋洪新,2019:14)。在变幻莫测的世界格局下,中国提倡多边合作,互助共赢。世界各国之间的平等交流与互联互通需要一大批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2018年10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2018:1)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一文中指出,要“通过改革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大批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外语教育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担当和变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应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充分、合格的语言服务、文化服务,助力构建以“一带一路”为主要途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人学外语,让外国人学汉语,请进来,送出去,打造中外文化汇通网络平台。(蒋洪新等,2018)要培养各行各业掌握外语的人才,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2017:4)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最具标志性的内容就是要培养一流人才”,而“培养一流人才,基础和核心是一流本科”。在高校建设一流本科的进程中,外语教育不可缺位。高质量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在一流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王守仁(2018c:15)提出,“高校一流人才的标准落实到当前具体工作”就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培养符合国家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中国特色一流人才应该“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竞争力,以因应未来世界的机会和挑战。一流人才全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专业知识和本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而较强的外语能力特别是英语能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具备较好的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能够参与专业领域国际交流,并且能发挥语言的力量去说服人,引领团队,传播中国声音。
从国家战略需求层面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全球性的语言,在世界60多个国家被用作官方或半官方语言。数据显示,以英语为载体传播的信息占世界信息传播总量的65%;互联网上英语信息约占90%,中文信息占比不到1%,文化和信息的不对称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了不小冲击。(王辉、王亚蓝,2016;彭龙,2017)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交际可能发生在英语本族语者与非英语本族语者之间,也有可能双方都是非英语本族语者,英语在世界范围内充当了国际语的作用,它所承载的任务是获取世界文化与科学知识、参与国际交流。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必修大学外语语言课,在学生国际化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指出:“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大学外语教育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发展具有现实作用和长远影响。(何莲珍,2019)课程的价值还体现在既满足学生现实的需要,也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由此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王守仁,2016a)外语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2018年6月21日,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给大学生有效“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借助现阶段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有利契机,大胆尝试公共外语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大学英语课程而言,关键就是要把课程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接受高质量、多样化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王守仁,2013)
本书从大学外语课程研究中的问题出发,通过探讨大学外语课程的改革现状及课程建设的深层动因,提出建设大学外语不断线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生态学习观及需求分析理论视角下,设计符合外语语言学习规律的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设置方案,探究课程体系架构,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设计,优化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模式,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融入微课、慕课等元素,综合运用各类教学评价方法,提高大学英语课程质量,并展望其他语种不断线课程建设。
本书的研究意义在于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的课程体系选择。大学外语不断线课程体系建设符合教育的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还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探索“各学所需,各尽所能”的选课方式,满足大学生外语学习个性化需求,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根据个人的专项技能特长和兴趣选择教学俱乐部,集中精力打造精品课程,亦发挥管理、监督与引导作用,教研相长,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双赢。
本书的创新点在于以分类、分段的方式构建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探索真正符合我国国情、有借鉴推广价值、科学有效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模式,规划多元化“菜单式”的后续系列英语课程模块,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助力高水平外语人才培养。此外,创设“俱乐部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教研组织的局限,教师发挥自身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形成大学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共同体。
本书是在江南大学的领导、同事和学生们的支持与关心下完成的,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误与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专家同行与读者批评指正!
宣泠,女,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教师发展。主编“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1部,参与江苏省教改课题、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等,获江南大学教学成果奖4项。
龚晓斌,男,江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北美学院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担任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无锡市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无锡市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教改重中之重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大学外语课程的改革现状
第二节 大学外语课程体系的问题
第三节 大学外语不断线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大学外语不断线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人本主义课程论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生态学习观
第四节 需求分析理论
第五节 外语语言学习理论
第三章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第一节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演变与发展
第二节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设置调研
第三节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第四章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中的分级听力教学
第二节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中的分级口语教学
第三节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中的分级阅读教学
第四节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中的分级写作教学
第五节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中的分级翻译教学
第五章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资源建设
第一节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教材建设
第二节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资源建设策略与内容
第六章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节 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现状
第二节 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三节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共同体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体系建设
第一节 多媒体在课程体系中的应用
第二节 手机外语学习类APP在课程体系中的应用
第三节 微课和慕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应用
第八章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教学评价
第一节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大学英语不断线课程学生自我评价
第九章 其他语种不断线课程建设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大学日语不断线课程建设
第二节 其他语种不断线课程建设展望
第十章 大学外语不断线课程体系建设难点
参考文献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