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善是红学研究专家,除红学研究之外,他还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做出了贡献。
《非遗碎墨:张庆善非遗保护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是他有关非遗保护方面的文章合集,有讲话、序、访谈及理论文章,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我国到在非遗保护在我国逐步得到重视的历程。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出一本非遗保护方面的文集,虽然我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个重要时期的亲历者,或者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与者。虽然我对非遗保护工作始终给予深深的感情,我也从没有想过出一本书,因为我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专家,而只是一个工作者、参与者。所以,当我的学生石中琪建议我把非遗保护方面的文章整理出书的时候,我是那样的茫然,不知所措。因为我写了多少稿子,讲了多少次话,接受过记者多少次的采访,我自己完全搞不清楚。这些稿子都在哪里,我更不知道。当中琪在网上找到我的一些文章时,我哑然失笑,因为我早就忘记了还写过这些文章。
搜集这些文稿的过程,心中可谓五味杂陈,像是遇到了旧恋一样,是激动,是幸福,是甜蜜,是惆怅,还有伤感等都在其中,当然主要还是骄傲和自豪,是成就感,是责任感,是使命感。我常常和他人说,在我的一生中有两件事在心中的分量最重,一是《红楼梦》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要媒体上提到《红楼梦》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事情,都会引起我格外的关注和强烈的情感,就像是说我自己的事情一样,这许多年一直是这样。的确,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刚启动的时候,我就幸运地参与其中了,幸运地参与了一些重要的保护工作,幸运地成为那个燃情岁月的亲历者。《我的燃情岁月》是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名字,是我很喜欢看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或许因为这部电视连续剧是反映军人题材的原因,而我正好也曾经是一名军人。这部电视连续剧无论是故事叙述还是演员表演都很真实自然,不像现在的一些“抗战神剧”那样胡编乱造,所以我喜欢看。《亲历非遗保护“燃情”的岁月》这个题目,就是受到这部电视连续剧名字的启发。而我们当年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时候也的确称得上“燃情”的岁月,尽管我们那个时候早已经过了容易“燃情”的年纪了。
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是从2001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的,这次申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专家具体承担。但当年申报昆曲也仅仅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始”,因为当时上上下下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认识极其肤浅,举国上下对昆曲成功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竟然无动于衷。直到2002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开始有了一点“文化自觉”。当时受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承担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古琴艺术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3年,文化部又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我是这个工程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为了配合文化部启动的这项工程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工作,大约在200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两个机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由刘茜副院长兼任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由我兼任主任,具体负责工作的是副主任高新生同志,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话剧研究专家,曾担任过我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当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要就是负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工作。这个中心与后来成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是一回事。
张庆善,辽宁大连人,1952年4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等。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研究所名誉所长、《红搂梦学刊》名誉主编,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小说与《红楼梦》研究,积极参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编著有《漫说红楼》《惠新集·红学文稿选编》《话说红楼梦中人》《<西游记>校点注释》等。
“申遗”与“保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在与将来
“申遗”之后怎么办?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建设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以科学的理念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实践与探索
——在中国文化遗产大会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
论坛上的发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中央党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研讨班上的讲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应该注意的
几个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以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
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论坛”上的总结发言
在首届“中国西安鼓乐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册》序
春节符号的征集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过年就是祈福
——寄语春节符号征集活动
“第二届中国古琴艺术节”开幕词
在“第三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屏南)研讨会”开幕式上的
致辞
在“首届阿依特斯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古典之美——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学术研讨会”
上的致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醒而坚定的守护者
——谈谈我所知道的田青先生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暨高甲戏
柯派丑行表演艺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讨会”
上的致辞
谈谈书法“申遗”成功的意义
在“中国戏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上的致辞
在“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在“第五届(中国·金坛)国际剪纸艺术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怀梆文化生态研究》序
对非遗保护工作方针与原则的有效落实
佛山木版年画是佛山的一张文化名片
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篇章
科学保护非遗:让传统习俗融入现代生活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答问
南京云锦的“前世今生”
——在“锦绣金陵——金文云锦作品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附录
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举国体制
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寻“根”
非遗项目迎来“中国年”人选26项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