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作者在给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语义学”课程讲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作者本着理论知识介绍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及语义学知识介绍的系统性、全面性、实用性和用例的汉语本土化的理念,充分吸收中外语义学文献精华,精心挑选12个专题进行论述,分别是:语义层次、语义类型、几种语义学研究方法、语义的系统性、词义关系、语义与句法结构的关系、歧义及相关现象、语义和认知、预设和蕴含、语义与语境的关系、指称问题、逻辑和语义。书中所用例子多生动有趣,叙述语言平实,读来亲切、易懂。
本书系作者给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语义学课程的讲稿,经过数次修订而成。书稿深入浅出,对语义问题作了基本介绍,大致可分为12个专题,分别是:语义层次、语义类型、几种语义学研究方法、语义的系统性、词义关系、语义与句法结构的关系、歧义及相关现象、语义和认知、预设和蕴含、语义与语境的关系、指称问题、逻辑和语义,这些专题基本涵盖了几个重要的语义理论。
本书既有对语义学的理论介绍,又有汉语的实际语义问题;既能让读者了解到英文语义学著作中的诸多语义学知识,又避免了读者在结合国外语言实例进行理解时所产生的一些困难。因此,本书有助于读者对语义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用例的本土化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知识点,学以致用。
2015年我要给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开设“语义学”课,本以为备课时不会那么困难,因为此前已出版过几种语义学著作,如伍谦光先生的《语义学导论》(1988)、徐烈炯先生的《语义学》(1990)、石安石先生的《语义论》(1993)和《语义研究》(1994)、徐志民先生的《欧美语义学导论》(2008),等等;还有译著利奇的《语义学》(1987)。此外还有多种英文版原著(恕不一一列举,参阅本书的参考文献)。浏览之后,这些文献给我的印象是: 或偏向于哲学语义观的介绍,或偏向于汉语的实际语义问题而缺少必要的理论介绍;从用例上看,有些用汉语写的语义学著作例子多为英文,有的甚至整本著作都是英文的例子而没有中文的例子;至于英文原版著作,或由于出版年代,或由于作者理论背景和个人喜好的因素的影响,直接用来作为教学的蓝本,也不合适。
我个人对这门课的教学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让学生对语义学所涉及的范围有个比较全面的、系统的印象;第二,所要讲授的语义学知识要实用;第三,举例要结合汉语实际,用例本土化,这样才便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决定在参考诸多语义学著作和相关论文的基础上自拟教学提纲,于是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一直以为,不管是不是所谓的研究型大学,作为教师,其第一要务是搞好教学,而不是把自己的科研放在首位,教学能应付得过去就可以了。所以,我的教学习惯是,无论是哪门课,每次上课的时候,都要对此前的教学内容有或多或少的修订补充。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甚至可以说是对所在单位负责。就这样,本书在初稿的基础上,又做了三次修订。本想再多上几轮,再多做些修订,但一则部分学生和一些听过我这门课的访问学者,希望我能早点出版这本书,二则刚好有点出版资助,所以就不揣浅陋,先行出版,以得到更多读者的指正。
就这本《语义理论和汉语语义问题》而言,我可以说主观上尽心尽力了,无奈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指教!
卢英顺
2018年9月于复旦大学
卢英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男,汉族,1962年出生,安徽无为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师从胡裕树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兼及语汇学等方面。出版专著6部:《形态和汉语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现代汉语语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韩语版,韩国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13)、《语法、语汇研究10大认识问题》(学林出版社,2014)、《语言学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认知图景:理论构建及其运用》(学林出版社,2017)和《语言问题新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合著、合编著作及教材若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第一讲 绪论/1
第一节 语义问题是多门学科关注的对象/1
第二节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3
第三节 几种重要的语义观/5
一、命名说/6
二、概念说/7
三、行为说/8
四、用法说/10
五、认知说/11
第二讲 语义层次/15
第一节 语素义和词义/15
第二节 短语的意义/23
第三节 句子的意义(单句、复句)/25
第四节 话语的意义/28
第三讲 语义类型/31
第一节 几种语义分类方法/31
第二节 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37
第三节 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41
第四讲 几种语义学研究方法/45
第一节 语义成分分析法/45
第二节 格语法分析法/50
第三节 认知分析法/60
第五讲 语义的系统性/73
第一节 系统的一般特征及语汇成员之间的特征/73
一、系统的一般特征/73
二、开放系统的特征/74
三、语汇成员之间的特征/75
第二节 不同语义层次内部的相互联系与制约/76
一、义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76
二、句法层次语义的相互联系与制约/80
第三节 语义场理论/81
一、语义场理论的基本观点/82
二、语义场理论的启示/85
三、语义场理论的不足/86
四、了解语义系统性的意义/87
第六讲 词义关系/89
第一节 同义关系/90
第二节 近义关系/92
第三节 反义关系/94
第四节 上下义关系/95
第五节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00
第六节 包含关系、排斥关系和交叉关系/103
第七节 词义的有标记和无标记/104
第七讲 语义与句法结构的关系/108
第一节 句法结构的差异对语义的影响/108
第二节 相同句法结构在语义上的差异/110
一、动宾结构与语义的关系/110
二、定中结构与语义的关系/112
三、“名+名”组合与语义的关系/115
第三节 句法结构本身的意义:构式意义/117
第八讲 歧义及相关现象/121
第一节 何谓“歧义”/122
第二节 歧义的形成原因/123
第三节 歧义与语义含糊/131
第四节 歧义程度/135
第五节 歧义的消除/137
第六节 歧义研究/139
第九讲 语义和认知/141
第一节 默认、原型、凸显和语义的理解/141
一、默认原则与语义理解/141
二、与原型有关的语义问题/144
三、凸显与语义理解/150
第二节 邻近性原则和语义的理解/152
第三节 格式塔原则和语义的理解/157
第十讲 预设和蕴含/161
第一节 什么是预设/162
第二节 预设的种类/164
第三节 预设触发语/167
第四节 预设的运用/170
一、预设和信息获取/170
二、谨防预设的陷阱/171
三、预设和反驳/172
第五节 预设和蕴含/173
第十一讲 语义与语境的关系/177
第一节 语境对词义的影响/178
第二节 会话含义/179
一、会话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180
二、间接言语行为与会话含义/190
第三节 其他/197
第十二讲 指称问题/200
第一节 关于指称的几组概念/201
第二节 汉语名词性词语的类别及其指称性质/207
第三节 句法位置与指称的关系/212
第四节 指称与语义理解/214
第十三讲 逻辑和语义/220
第一节 句子意义与命题真值/221
第二节 逻辑分类与并列短语的理解/229
第三节 逻辑推理与语义理解/232
第四节 语义矛盾与语义理解/238
第五节 逻辑对语言表达的影响/242
第十四讲 结束语/244
参考文献/249
后记/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