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师曾是我国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出身广东书香世家,因家道中落而当粤剧戏馆学徒,从此走上了演艺之路,最终开创了“马派”粤剧艺术,创作了《苦凤莺怜》《搜书院》《关汉卿》等数百部作品。
马师曾的一生颠沛流离、波澜起伏,堪称一出精彩的粤剧大戏。默默无名之时当过乞丐和囚犯,演出时被观众喝过倒彩,也受过黑社会的威胁,被骗到家财散尽。然而,人生坎坷、世道纷扰却不改他矢志从艺的初心。他擅演丑生、小生、小武、花脸、须生等,**“乞儿喉”,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有时还糅入方言俗语,活泼滑稽,成为脍炙人口的“马腔”。
马师曾将自己与粤剧、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抗日战争中,马师曾辗转各地,以演出鼓舞军民的斗志,直至日寇兵临城下;亦曾为抗美援朝义演募捐:晚年加入广东粤剧院,为戏剧事业奉献了一生。《粤剧大师马师曾传奇》真实还原了马师曾的人生传奇,每章背后还附有其子马鼎盛的旁述,与正文相得益彰,深刻展现了马师曾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了解马师曾不可多得的读本。
再现粤剧大师马师曾传奇的一生
颠沛流离的人生历程,勇于创新的艺术之路,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
讲述马师曾与红线女休戚与共、献身艺术的传奇经历
历经数年采访而成,其子马鼎盛(著名军事评论员)旁述
代序 回忆马师曾艺术创作点滴
红线女
2000年4月2日,是马师曾先生诞辰100周年,回忆我与他初次见面,已是近60年前的事了。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侵入香港。靠演戏度日的我们这帮人,吃饭成了问题。我师父莲姐(何芙莲)和靓少凤三哥到澳门成立义擎天班,我在班中担任花旦。
后来,师父莲姐被太平剧的马师曾前辈聘请到广州湾(现在的湛江市,当时是法租界)演出,是1942年的3月间,那里有一座新建的约20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的两层半楼宿舍,可能是班主用来招呼外来的名演员们居住的,而我与莲姐则住在大中旅店里。我第一次跟莲姐到那座宿舍去排戏(其实过去所谓排戏只是主要演员向掌板、头架交代清楚自己的要求)。
我去那里主要是伺候师父,再则是带着好奇心,希望能一睹从未见面的大老板马师曾的风采。我站在莲姐背后为她扇扇子,不久听到三楼有人下楼的步履声。抬头望去,看见一位四十开外,方面大口,神采飞扬,十足广州“西关大少爷”样子的人。他还站在楼梯间,就向二楼坐着的人打招呼:“各位辛苦!”声音虽带有“隔夜声”,听来却坚实有力。过去我在电影里看到的马师曾是戴眼镜的,此刻他脸上虽然少了副眼镜,我还是第一眼就认出这是马师曾,说时迟,那时快,我几乎跳起来叫道:“呀,马师曾!”身旁的人也七嘴八舌地说:“这就是马大哥,香港沦陷三天就偷渡到澳门,现在来这里演出,可能是想经过溪遂这条跳板到内地去吧。”这时,莲姐也高兴地走到马师曾跟前叫他“大哥”(这是班中人对马师曾的尊称)。当时马大哥给我的印象,是颇有点读书人的气质;同时我又看到了他不修边幅、趿着拖鞋下楼会见一班兄弟的样子。
这次排演的戏是《刁蛮公主戆驸马》。马大哥在排戏时总是严肃地教人:“阿莲(对莲姐的称呼),不是这样,你应该带着刁、娇二气对我讲这句对白”,“喂喂,你应该从这边转身,生气地走过去才对”。面对这种排戏的情景,我心里高兴,因为很新鲜,又有东西学;但是,我也为莲姐感到为难。看到马大哥排戏和演出,我逐渐感到他和一些前辈大老倌有不同之处。他明明是马师曾,但演起角色就不是马师曾了,并且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在《刁蛮公主戆驸马》一剧中他扮演的戆驸马,既演出了虎将的威风,又表现了人物在特定情景下那种憨直、憨厚、调皮的性格。他在《苦凤莺怜》中扮演余侠魂这个市井底层的小人物,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的无知却又有点小聪明,为了给苦命的被奸人所害的冯彩霞申冤,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虽为此被打得几乎丧命也义无反顾。他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焦急忧虑,也带来了喜悦欢快。马大哥这种从生活中提炼,并进行艺术夸张的表演,毫无矫揉造作之弊。对马师曾前辈的这点深刻印象,一直成为我从艺60年来学习的榜样,我从中体会到,戏曲的唱、念、做、舞,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
我们在广州湾演出了约两个月的光景,当时日本的文化特务禾久田来到广州湾,威逼利诱马师曾回香港。马师曾随即避入寸金桥华界,并决定进入广西演出。
我在莲姐的推介下,也受聘于马师曾剧团同行。此后,我有机会与马大哥同台合作,向他学习的机会更多了。
自编自导的粤剧奇才
马师曾在《审死官》中扮演宋世杰一角,在人物处理和表演手法方面,都与其他剧种迥然不同。宋世杰是一位放弃举业的秀才,为一位被奸人诬陷的寡妇申冤,拼死力斗几个高官,终于使冤情大白。马师曾以丑行应工,塑造了这个刚烈正直又颇具幽默才华的人物,他发挥嬉、笑、怒、骂的表演艺术,使粤剧《审死官》有别于其他剧种的《四进士》,成为粤剧特有的别具风格的喜剧,这是马师曾在舞台艺术中的一个杰出创造。过去,我看过粤剧名丑梁醒波演的宋世杰;20世纪90年代,我还看过青年演员张雄平演的宋世杰,他的演技虽尚稚嫩,但这个人物的轮廓还是让人觉得有点意思的。
马师曾演过一出时装戏《野花香》,他扮演的人物是大学文学教授姚其琛。
这个人物穿着布制的长衫马褂,手拿一根很有派头的文明棍,脚踏厚底的文明鞋。每次出现在家中的时候,他都教训妻儿子侄应该如何如何,特别要求子侄们目不视美色,口不饮美酒,读书要心无旁骛。后来姚其琛知道其子和侄都迷恋上一个妓女(野花),他便亲临妓女住处,准备教训那个被他视为有伤风化、道德败坏的女人。不料他自己也被妓女所迷,以致逐子出妻,家败人亡,流落街头,最后在幻觉中自责自咎而倒毙。
我与马老师同演《野花香》,少说也有五六十场,他扮演的姚其琛一角,从庄而重之地责妻训子,到初遇“野花”时的不屑一顾、目不斜视,后来被“野花”诱惑得欲火中烧,从而与他所谓的“尊严”在内心展开激烈的冲突,真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当“野花”拿起他的文明棍把他拖入内房去的刹那间,观众席上响起“伪君子”的满堂斥责和慨叹之声,于此可见马老师表演人物所产生的深刻效果。此剧演到姚其琛为把“野花”据为己有,迁怒于其子侄,最后责打家人甚至拿起文明棍驱逐其妻,每次我都站在上场门看舞台上的演出。我感到马老师演戏确实是投入了真情实感的,因而具有非常感人的艺术魅力。
他的表演手法是写实派,但是又融入了恰当的粤剧表演程序,所以,姚其琛这个人物的表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其动作、语言又体现出他是舞台艺术中的人物,而不是自然主义地模仿生活中常见的人。从马老师塑造姚其琛一角的艺术表演,也丝毫看不到与他塑造宋世杰那个角色有任何相像的地方。
还有,马老师饰演《佳偶兵戎》的王子一角,充分表现出角色是威武英勇的战场猛将。
他还在剧中反串庙祝公的老婆,向王姑诉说一个妇女失婚的痛苦,此时他表现的却是一个令人同情的村姑,而不是那种令人讨厌的“八婆”。于此可见,马师曾老师即使扮演那些市井底层的人物,也在表演艺术上恰当掌握其层次内涵,极少卖弄那些无聊庸俗的噱头。
他还演过《三娘教子》的忠诚维护少主人的义仆薛保(公脚),演过降汉不降曹的关云长(红生),演过见利忘恩卑鄙无耻的洪承畴和《拾玉镯》中的刘媒婆……马老师演过的出色的戏和角色,不胜枚举。演出和自编自导过四十多出戏的粤剧艺术家马师曾,为岭南文化、为粤剧艺术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他堪称千人千面地把写实表现与粤剧表演程序融为一体的粤剧大师!
为塑造艺术形象改变声腔,成功攀登艺术高峰
1955年马师曾回到新中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在粤剧舞台和电影银幕上演出了《搜书院》和《关汉卿》两个经典剧目。马老师在《搜书院》中创造谢宝老师这一成功人物形象,经历了艰苦的创作过程。他无法从过去所演出的剧目中找到表演手段来借鉴,便经常站在镜子前沉思比画,煞费苦心地挖掘在书本上和生活中所接触过的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素材。为了符合人物形象的需要,在《搜书院》这个戏中,马老师把角色的唱腔和发声处理改变,这种为了追求艺术更高境界而自我挑战的创作精神和勇气,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正是这种严肃认真精心创作的态度,使他把谢保这位老师宿儒、慈祥长者的疾恶如仇、机敏幽默的动人形象,在粤剧舞台上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40年之后,这个形象仍为观众津津乐道,可见马老师的表演艺术魅力是何等深入人心!
1958年,广东粤剧院改编田汉先生的话剧《关汉卿》为同名粤剧,马院长也参与编剧工作。他因在剧中扮演关汉卿,被誉为扮演关汉卿的最佳表演者。当时曾有人说马师曾之所以演得好,是因为他演的是他自己。对这个说法,我不敢苟同。虽然马院长同关汉卿一样也是一位编剧行家,但他与关汉卿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亦不同。我认为演员要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必须从剧本词曲中去寻找人物的表演根据并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行不同凡响的二度创作的准确设计,并在舞台实践中完美地体现出来。我很高兴看到马院长充分发挥他的多彩的粤剧艺术才华,在演出《搜书院》后短短的三四年间又再攀登上社会主义粤剧艺术的高峰!
近几年,广州红豆粤剧团重排了马师曾戏宝中的《搜书院》《刁蛮公主戆驸马》《苦凤莺怜》和《审死官》等戏,演出的场次达三百多场,马老师的舞台艺术能够传诸后代,并且受到今天观众的欢迎,说明马师曾的舞台艺术是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的。三四年间,能在祖国粤剧舞台上攀登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这是客观给予他的创作条件和众多力量的支持,这一切又是在当时香港绝不可能得到的机会。
彭俐,《北京日报》高级记者,书法家、诗人、作家、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员。著有人物传记《醒木惊天连阔如》《真个汪国真》,散文集《热爱思想》《行走京城》《行走在纸上》,诗集《剪一缕阳光》《我和祖国》《诗画谱名医》等,是北京市大型宣传画册《北京》撰稿人。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并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及评论奖、中国文联评论奖、中国电视金鹰奖评论奖等。诗歌与散文被收入国内语文教材与高考试卷,并被选入新加坡小学华文课本。书法作品多次参展并被博物馆收藏,包括“中日名家书法展”“首届澳大利亚全国美术展”等。
马鼎盛,香港军事评论员、资深专栏作家,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主编及评论员,香港电台节目《讲东讲西》客席主持,中国近代军事史学会会员,第10、第11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30年来先后在香港《明报》《大公报》《东方日报》《星岛日报》《文汇报》撰写时事评论及军事专栏,出版《马鼎盛纸上谈兵》《马鼎盛:与香港名人谈读书》《马眼兵书》《马鼎盛居安思危》《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马鼎盛自述:我与母亲红线女》等专著。
第一章 母亲教子有方
第二章 武昌“小小举人”
第三章 9岁临帖不辍
第四章 11岁初识红棉
第五章 西关少爷看戏
第六章 戏馆卖身画押
第七章 18岁闯荡南洋
第八章 做教师“一脚踢”
第九章 太平间诈尸案
第十章 拜师父靓元亨
第十一章 新加坡成名角
第十二章 跨海偷渡回国
第十三章 “人寿年”办婚礼
第十四章 “大罗天”遭炸弹
第十五章 赴西贡陷囹圄
第十六章 滞留旧金山
第十七章 迎娶“马迷”少女
第十八章 圣诞夜红线女
第十九章 抗战粤剧巡演
第二十章 回广州定居
第二十一章 田汉赏剧赠诗
第二十二章 《关汉卿》成绝唱
第二十三章 粤剧魂人千古
附录 马师曾年表
爱国爱民文艺人(代跋)/马鼎盛………321
马师曾的粤剧代表作,是他原创和主演的喜剧《苦凤莺怜》。
马师曾饰演义丐余侠魂,实在是他戏剧表演的巅峰之作。
正是在这部粤剧中,他创造了自己的“马腔”唱法,那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全新唱法,被后世亲切地誉为“柠檬喉”“乞儿喉”“豆沙喉”,观众为之着迷,陶醉,闻听则喜,享受至极。
为什么叫作“柠檬喉”呢?
从咀嚼柠檬的口感来说,其特有的酸涩的味道,是其他水果不可比的。而马师曾的演唱就有这种酸酸的刺激,而且任何人都不好模仿,那是他独有的令人解颐的“快乐维生素”。西方谚语这样说:“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照此说法,推演下去,一个粤剧戏班的正印丑生进城,至少要胜过几打医生吧。
广州人有言:
“一笑去百病,就看马师曾。”
但是,以上所言,只是一种戏说,并不是“柠檬喉”的正解。
正确的解释如下:
当时,马师曾就住在广州西关观音街大巷。他时常听见卖柠檬的小贩沿街叫卖:“鲜柠檬,鲜柠檬,马来西亚的鲜柠檬。清凉解渴,消滞去热,开胃解脾,生津润肺,沏茶泡水,一样好喝……”
这位中年男子的叫卖声,如同秋风吹落木叶,沙哑之中咬字清楚,松弛自然里带着遒劲,别有一种风格,听起来味道十足……
马师曾具有文学家的修养,感情丰富而细腻。这样的叫卖声不能不让他感动,感动之余,就产生感悟:这不正是自己苦苦追寻的一种个性化唱法吗?一个叫作“余侠魂”的义丐,作为饥寒交迫的乞丐,面黄肌瘦,形容枯槁,他可能有神而气不足,唱的声音就不会是高亢洪亮的。但是,因为是演戏,唱词必须让观众听清楚,吐字发声就必须讲究。这街头小贩的“柠檬调”,正是“乞儿调”,也可叫“豆沙调”。
饮誉粤剧剧坛近百年的“马腔”,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粤剧《苦凤莺怜》,让马师曾独特的义丐唱腔一鸣惊人,“马腔”突起而万籁俱寂,百演不衰而百看不厌……尤其在舞台上大胆使用广东口语,更是别开生面。他打破了千百年来,日常生活语言与戏剧艺术语言之间固有的藩篱,坊间俗语、邻里笑谈,不时穿插于文言文的演唱之中,典雅不避俚俗:
我姓余,我个老豆又系姓余,侠魂就系我的名字。
我家中内,粮无隔宿,几乎要做到乞儿。
有一日,系三月清明,乃祭拜山的日子。
我就去冯家,揾我大姐来借银,想我拜我老豆的山坟。
…………
——如果你看过马师曾的粤剧表演,无论是从舞台上还是在荧屏上,你都一定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剧中余侠魂,能让人不错眼珠儿地观看,唯恐漏掉了一个戏谑的表情或动作,当然还有太过滑稽的台词和念白的方式……一个人的举手投足、眉目传情,怎么可以这般幽默搞笑,丑生也真不是说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