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当大平正芳提出“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时,邓小平凝思片刻后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小康?大平正芳一时听不明白,他将目光投向身边的翻译。翻译急中生智答道:“就是……就是一个人身体恢复的时候。”
“噢——”大平正芳若有所悟地张了张嘴,然后起身笑眯眯地握住邓小平的手,说:“祝您和中国人民早日小康。”
邓小平同时站起身,豁然一笑道:“好好,小康,我们大家都小康。”
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进行反复思考后,第一次创造性地用“小康”概括中国发展的初步目标。
一
小康是什么?尽管人类困于语言的巴别塔,在对话时经常产生歧义,但“小康”在改革开放之初的语境中却生动地表达了这一词语的内在意蕴。
小康似乎不属于宏大叙事,但它内嵌着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在《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一语,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古籍中的最早出处,大意是老百姓太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它表达了古代先民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小康也是儒家对社会发展的理想设计。“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这是《礼记·礼运》描绘的秩序井然、人民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
在儒家学说中,小康只是初级生活状态,大同才是高阶社会愿景,而小康是迈向大同的必由之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大同世界以社会文明、长幼有序、保障充分等为显著特征,是儒家最高的政治追求。在社会客观条件尚未达到“天下为公”境界前,治国的主要手段是“礼义以为纪”,即在道德和制度约束下实现国泰民安,达成小康。小康社会也是法家管子的治世理念。“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道出了小康生活与文明社会的内在关联。
小康与大同,同样是世界之梦、人类之梦。中西方文明中,都有各种学说探寻人类心中最美好的理想生活。春秋战国,正处于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轴心时代”。孔子描绘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便有不少相似之处。在《理想国》中,财产是公产,权力是公器,族民被要求一心为公,与儒家对理想社会的想象高度一致,堪称东西方的“梦想共同体”。
小康是治世的追求、乱世的希冀。中国古代历史一直都在乱世与盛世的交替中行进,但在有民族国家概念以来的数千年中国历史长河中,盛世只是浪花,终成支流。中国历史上公认有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它们的存续时间其实都不长,加在一起不过两百多年。
汉武帝在位50余年,在封建帝王中可谓“长寿”,但剔除其大权旁落的开始几年和晚景不妙的最后几年,“汉武盛世”满打满算也只持续了不到50年时间。唐玄宗在位44年,但最鼎盛的开元时期不过28年;即便把之前“贞观之治”的20余年计入其中,唐朝前期的这段盛世期也只有50年左右。宋代创造了繁盛一时的市民文化,《清明上河图》的喧嚣和《东京梦华录》的荣光,都很快成为梦幻泡影。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位时间加起来有130多年,算是最长的一段盛世了。
盛世之外是“剩世”。数千年中国历史,盛世和治世累计不过400年左右,剩下的是充满灾荒、动乱和腐败的平世、衰世,令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梦想数度搁浅。尤其在近代,一个颟顸帝国把自己封闭于紧锁的国门背后,在一潭死水中又被腐败和鸦片掏空了国力和民力,以致内忧外患、民生凋敝,让西方列强找到入侵之机。从鸦片战争开始,各派政治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都没能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路径,当国家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后,小康显然只能变成残存的梦想和难及的奢望。尽管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出路,试图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寄托在洋务运动之上的富强梦想彻底破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维新派和革命派轮番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的改良主张,夭折在垂死挣扎的保守势力的顽抗之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并未真正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连小康的梦想都无法实现,更不用说强国梦了。
国家的盛宴,落在平民百姓身边,不过是盘满钵满;政治的大盘,体现在民众的“K线图”中,不过是红色阳线。所谓宏大的盛世图景,最初都微缩成邓小平所说的“小康之家”。
小康,也是不分种族、年龄和语言的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景。然而,人类在由前现代向现代社会转型、追求富裕和平的道路上,至少面对着三重“诅咒”:一是人口的诅咒,二是资源的诅咒,三是西方建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诅咒。西欧、美国、日本等近代强国的崛起,建立在工业革命与殖民主义的原罪之上。二战以后,占世界人口80%以上的亚、非、拉人民纷纷实现了民族独立,然而,西方主导的经济秩序并未改变。这些欠发达国家,仍然处在技术、全球金融与产业结构分工的绝对劣势,或产品结构单一,或高度依赖国际资本,或受困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过高的人口增长率。人类,虽已渐渐摆脱饿殍遍野、衣不蔽体的劫难,却始终被贫穷的阴影追逐。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没有看到普世繁华的兑现。
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小康是“薄有家财、安居度日”的基本生活形态;在治国理政层面,小康是拨乱反正、重塑民生的初期政治目标。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中国人民在国运沉浮的漫漫长路里,在百转千回的历史脚步声中,希望能看到毅然转向的身影,期盼能听到步入小康的响声……
二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以穿越时空的声音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担负起领导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重任。古代中华文明的昌盛,是以人口高密度的精耕农业和水利灌溉,以生养众多的赤贫百姓,供养起精致化的显贵士绅。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亦采取精英主义路线,同样并未触及中国劳苦大众的基本层面。而中国共产党走向农工、走向基层、走向群众,通过开展土地革命,让广大根据地的贫苦农民翻身做主人,铺展开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路。小康,是站在人民而非权贵一边。追求小康,是革命的原动力:“人民战争”的胜利,源于人民的支持;人民的支持,源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上面对的是“冷战”背景下西方阵营的围堵封锁,是“美蒋”的反攻威胁,是土匪和特务的破坏骚扰,是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的残破河山,是百废待兴的各行各业。在这种困难局面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仅用3年时间就基本恢复和初步发展了国民经济。1952年底,全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党的八大形成了关于中国国内主次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适时把握了我国国情,强调了迅速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极大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
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以及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工业基础实现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述: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立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新中国头30年开展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准备了物质基础和人才条件。
毋庸讳言,在将近30年间,精力过多地被投入到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之中,从而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在教育、科研、文化和生活等国计民生方面,没有达到预期。
1978年12月18日,冬日的北京却有一股生机在萌动。这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转折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意义,它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扣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令枪。
建立特区、开放和吸引外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系列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意愿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释放了中国人民久蓄于心的激情和动能,一幅幅经济建设的图画很快在中国大地上展开。
自邓小平首次用小康概括了中国发展的初步目标,提出要在二十世纪末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之后,党的十二大又首次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纳入报告内容;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小康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
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进一步对小康目标做出精确描述:“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以此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的理解,已经从物质生活的富足进一步发展为包括精神生活和社会福利等全方位提升的整体性概念。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国家提前3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二十世纪末,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随着“总体小康”目标的完成,我国发展路上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短板也开始暴露出来:科技创新能力和消费等内生经济动力水平较低,地区、城乡间的发展差异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群众关注的公共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党的十六大在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在此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更高要求,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
从党的十六大开始,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都以小康建设为主题,凸显了小康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意义,反映了千年梦想的逐步兑现。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后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连续用10个“更”字,不但描绘了小康之图,而且指明了进阶之路。小康毕竟只是我们的初级追求而非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沿着小康的初阶拾级而上,最终登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生活极大丰富的峰顶。
2012年,中国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还有9000多万,可见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仍有扩大之势,这大大降低民众对幸福生活的获得感。
因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郑重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从“建设”到“建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小康的概念却得到进一步拓展,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得到了强调和落实。
党的十八大结束后不久,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对中华民族千年梦想传承发展,又是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建成”二字上下功夫,确保全国各个地区、全体中国人民一个不缺、一个不少地如期步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