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赵福全研究院·汽车产业战略系列”的第六册,书中集中展现了“赵福全研究院”第十三季、第十四季的10场高端对话,记载了赵福全院长与刘世锦、于勇、张兴海、王坚、何小鹏、付强、李钢、钟翔平、李震宇和徐大全10位汽车行业的企业家、技术专家就汽车产业创新开展的高端对话与探讨。
本书从产业创新总论、产业管理、企业战略、技术战略、融合创新5个方面对汽车产业创新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产业创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产业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汽车产业创新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从总体创新战略、汽车产品改变、新创车企发展、研发和制造创新、销售和服务创新对企业战略展开论述;从电动化创新、网联化创新、智能化创新对技术战略进行了解读;从零部件供应商、基础材料企业、互联网公司、资本和人才等角度对融合创新进行了探讨。
本书适合汽车行业及相关行业的企业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01 对话刘世锦
——试错的过程就是创新 /
02 对话于勇
——轻资产是整车企业发展的方向 /
03 对话张兴海
——第三次创业的底气和信心 /
04 对话王坚
——汽车的移动性潜力远未得到有效释放 /
05 对话何小鹏
——学费、曲线和初心 /
06 对话付强
——时而天堂,时而地狱 /
07 对话李钢
——企业不能实施所有的创新 /
08 对话钟翔平
——做汽车产业转型的助力者 /
09 对话李震宇
——发展自动驾驶要“三位一体” /
10 对话徐大全
——产业的“战国时代” /
一、产业创新总论 /
01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 /
中国经济已转换到中速增长期 /
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五大来源 /
经济新增长来源的三个特点 /
绿色发展,有减法更有加法和乘法 /
中国汽车产业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
院长心声 /
02 产业创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
产业互联网将助力相关产业高效发展 /
汽车产业孕育创新发展的空前机遇 /
新一轮科技革命是技术体系的全面改变 /
科技革命三个核心要素的本质及重要性 /
汽车是体现科技革命核心要素的最佳载体 /
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开创性与驱动力 /
院长心声 /
03 产业创新的方向与重点 /
中国开始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最前沿进行创新 /
技术发展需要积累,企业创新必须坚持 /
创新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态体系 /
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必须有效分工协作 /
互联网企业在汽车“新四化”中的机遇与挑战 /
汽车与互联网企业具有不同的优势 /
汽车“大脑”是未来的战略制高点 /
唯有云端计算才能满足未来汽车需要 /
公有云和私有云之争的核心在于兼容性 /
汽车将成为新一代移动互联智能终端 /
无人驾驶将重新定义汽车产品、交通场景和生活方式 /
未来汽车产业将形成全新的出行生态圈 /
院长心声 /
04 汽车创新的本质 /
汽车的本质是解决移动性问题 /
汽车的移动性优于地铁和公交 /
汽车企业最应该解决的是堵车问题 /
汽车无人驾驶尚未完全定义清楚 /
从最基本的需求出发去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
改善移动性既需要单车智能也需要车队智能 /
未来汽车必须被有效组织起来 /
互联网将改变汽车的结构和形态 /
汽车和互联网产业需要深度整合 /
汽车智能化将提供更加轻松便捷的出行 /
院长心声 /
二、产业管理 /
01 发展回顾 /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值得反思 /
让市场来检验企业创新的成败 /
从“引进驱动”到“创新驱动”是历史必然 /
新时期自主创新必须摆脱路径依赖 /
院长心声 /
02 产业政策 /
政府应清晰界定产业管理边界 /
合理的机制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关键 /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宜变化过快 /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需要企业与政府紧密合作 /
政企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创新 /
院长心声 /
三、企业战略 /
01 总体创新战略 /
“舍”是战略选择的第一要务 /
并购解决不了创新能力的问题 /
走出最接近直线的曲线就是成功 /
品牌以产品品质和先进技术为支撑 /
平台开放是一种能力,目的是实现更大的封闭 /
汽车企业走开放平台之路挑战巨大 /
未来汽车产业变革的主战场在中国 /
深耕中国市场是拓展全球市场的最好储备 /
院长心声 /
02 汽车产品改变 /
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化 /
软件定义汽车需要强大软件能力的支撑 /
软件比重提升将重塑不同企业的合作关系 /
未来汽车软件不太可能一家独大 /
汽车操作系统未来必然走向集成化 /
院长心声 /
03 新创车企发展 /
“新四化”拉近了新旧车企的起跑线 /
发挥长板优势的同时必须有效弥补短板 /
做汽车硬件的难度远高于做软件 /
努力成为“硬件+软件+运营”的新车企 /
传统车企也应借鉴新创车企的优点 /
新创企业必须重新思考汽车产业诸多问题 /
新创车企要活下去必须闯过三关 /
努力解决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 /
新创车企需要消费者、行业和政府的支持 /
汽车产业最后的胜者一定是集大成者 /
院长心声 /
04 研发和制造创新 /
整合性研发及其基础能力确保产品差异化 /
用户群选择、系统性设计和基于用户数据的持续优化 /
“新制造”是基于智能制造的新型商业模式 /
面向智能制造需求重塑生产组织方式 /
“智能工厂+体验营销”的创新组合拳 /
院长心声 /
05 销售和服务创新 /
新一代消费者需要“简单”的产品 /
未来汽车消费需求将呈现“两极分化” /
购车环节及用户连接体系的销售创新 /
不影响与用户直接互动的新型加盟商模式 /
建设服务运营体系,形成品牌口碑效应 /
车企深度进入出行服务领域的时机尚未成熟 /
出行服务的重点是如何用好车 /
院长心声 /
四、技术战略 /
01 电动化创新 /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产业、市场和社会的多元需求 /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强驱动力 /
电动汽车将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
在电动汽车涉及的核心技术上有所取舍 /
以创新来解决行业的新旧痛点问题 /
充电基础设施最终要靠社会解决 /
车企应思考适宜的技术方案来应对里程焦虑问题 /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认知 /
院长心声 /
02 网联化创新 /
车企有责任打造“永不失联”的汽车 /
在线是汽车被有效组织起来的前提 /
未来汽车将与5G网络深度融合 /
打破品牌区分,建设数据4S店 /
市场遇冷或促使企业重新思考数据价值 /
院长心声 /
03 智能化创新 /
自动驾驶落地应用需要“三位一体”的通力协作 /
智能汽车技术必须基于本土化开发 /
不同地区的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存在差异性壁垒 /
开放技术有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
自动驾驶将在特定场景率先实现 /
车机和手机不是竞争关系,应该并行发展 /
五年之后,车机功能将趋于完善 /
获取“黄金数据”对自动驾驶模型至关重要 /
互联网公司将助力车企做好信息安全 /
三种机制有效平衡数据隐私和数据共享 /
院长心声 /
ⅩⅦ
五、融合创新 /
01 零部件供应商 /
产业变革给零部件供应商带来重大影响 /
传统汽车供应商可以为车辆及出行服务进行技术赋能 /
企业转型必须兼顾眼前业务和未来发展 /
战略性投入即使不确定回报也要坚持 /
面向产业变革趋势进行前瞻布局 /
基于自身优势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
未来汽车供应体系将趋向扁平化发展 /
汽车产业正在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 /
院长心声 /
02 基础材料企业 /
材料企业应为汽车产业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
客户高端化是材料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 /
材料供应商在增材制造领域具有优势 /
院长心声 /
03 互联网公司 /
汽车和互联网产业正在相向而行、相互改变 /
互联网公司将帮助汽车企业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
互联网公司要为进军汽车产业打造新能力 /
进入产业互联网需要考虑共性需求和自身优势 /
面向最基本的用户需求进行大胆创新 /
构建人车互动的外部服务生态 /
软件能力与连接规模至关重要 /
品牌差异化将体现在不同的服务方案上 /
支撑品牌特色的服务应由车企来定义 /
院长心声 /
ⅩⅧ
04 资本与产业创新 /
借助外部资源加快创新发展 /
资本将为产业创新提供全程助力 /
国家基金重点培育标杆企业和产业生态 /
专业化管理是资本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 /
院长心声 /
05 人才与产业创新 /
汽车产业需要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 /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要在继承中创新 /
企业转型期更需要重视人才作用 /
院长心声 /
ⅩⅨ
附录嘉宾简介
一、凤凰网汽车、主持嘉宾及本书作者 /
01 凤凰网汽车 /
02 主持嘉宾及本书作者 /
二、第十三季“赵福全研究院”嘉宾简介 /
01 刘世锦 /
02 于勇 /
03 张兴海 /
04 王坚 /
05 何小鹏 /
三、
第十四季“赵福全研究院”嘉宾简介 /
01 付强 /
02 李钢 /
03 钟翔平 /
04 李震宇 /
05 徐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