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夏峰理学思想研究》是在作者2011年博士论文《统宗会源——孙奇逢理学思想研究》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去年《孙夏峰理学思想研究》作者在修改这篇论文时,经常感觉重游当时的思路,并与那时的《孙夏峰理学思想研究》作者对话。虽然2010年初才开始写作,但之前准备的时间比较长,差不多从2006年开始反复阅读夏峰著作,并留意夏峰同时代的北方学人和夏峰后学的著作,生活日常中亦在琢磨夏峰的思想。六年的夏峰思想研究过程,是《孙夏峰理学思想研究》作者学术训练的过程,也是《孙夏峰理学思想研究》作者的思考方式乃至精神生命重塑的过程。夏峰不讲门户,习惯于在不同的思想之间求贯通,深深影响了《孙夏峰理学思想研究》作者。夏峰侠义、忠孝、坚韧、包容、担当、平和的品质,也深深感动了《孙夏峰理学思想研究》作者。从《理学宗传》入门理学,无疑是一种幸运。
博士论文完成以后,作者曾经设想要续完夏峰北学在清代延续的脉络。直到民国,夏峰北学在北方的影响仍然很大,夏峰所提倡的工夫论仍然有学者在真实实践着。但另一方面,作者又想追溯夏峰学的思想渊源,回到宋明时期的理学。毕业后的几年里,《孙夏峰理学思想研究》作者主要选择了后者。原因是,宋明理学是夏峰一生的关心所在,作者在研究夏峰思想时,时时与宋明理学照面,回到宋明理学让《孙夏峰理学思想研究》作者感到熟悉和亲切。理学的世界浩瀚,也更为吸引作者。继续向下探索的一个重要困难在于,明清之际思想界的状况极为复杂,即便是对夏峰这样完全持守理学的学者而言,他的第一代弟子精于文学、武术、天文、音律、书法、医学等,各有专攻,仅仅呈现他们的理学思想并不足以还原他们对于思想和学术的贡献。因而,对夏峰理学的探索,《孙夏峰理学思想研究》作者暂时止于此。
张锦枝,助理研究员,安徽无为人,1983年生。2011年于武汉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学位论文为《统宗会源——孙奇逢理学思想研究》。同年7月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儒家哲学。撰写、发表《明儒“意”论分歧及其发展》、《论简帛〈五行〉之三层经解》等论文十余篇。主持省级项目多次。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一)早期以史学方法对夏峰思想的研究
(二)各种框架下的夏峰哲学思想研究
(三)近十年来夏峰学研究及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平学履
一、夏峰生平
二、学术发展历程及生命中的问题
三、夏峰学术的渊源
四、夏峰学术提要及其学术性格
(一)崇古——“第折衷于孔孟”
(二)笃实——“极高远总不离真卑迩”
(三)宽容——“小德之川流”
第三章 夏峰学说的起点:理气论
一、理以主宰乎气,气以运旋乎理
(一)理气不离不杂
(二)理气无先后
(三)理强气弱
(四)理同气异
二、义理与气质
(一)夏峰对于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理解
(二)夏峰气质之性说欲解决之问题
第四章 夏峰思想的核心:本心即性
一、性即理也
二、性与心自不容混而为
(一)心兼人心、道心
(二)“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辨
三、心与本心
第五章 作为一以贯之的宗旨:慎独说(上)
一、静坐观心
(一)观心
(二)静坐体验未发之中
(三)本体上着工夫
二、闲邪存其诚
(一)与戴岩荦的讨论
(二)与田华石的讨论
(三)夏峰“闲邪存其诚”工夫的得与失
三、戒惧慎独
(一)夏峰戒惧慎独思想的内涵
(二)工夫皆逆
(三)必有事与行所无事——工夫之自然
(四)畏与乐
……
第六章 作为一以贯之的宗旨:慎独说(下)
第七章 夏峰思想的归宿:道统观
结语
余论夏峰后学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夏峰先生弟子名录(共计210人)
附录二 夏峰思想研究资料及近百年来研究成果目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