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到底是什么?它如何由“无极”而生?“太极”作为“阴阳”之母,“阴阳”又是怎么从“太极”产生的?……这些疑问,应该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
太极,是一个特别的、令中外专家学者都感觉无比深奥、难以准确把握的哲学名词。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还因此奇特地出现了一种特别的拳法——太极拳。这个拳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哲学拳,是一种依据与贯彻了中国太极哲理的拳法。
对一般人而言,入道、悟道和证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了入道、悟道和证道,我们认为,修学太极拳法是一种非常好的起始的手段与方式。正确的太极拳修炼是有利于人们入道、悟道和证道的,而错误的太极拳修炼则有碍于人们入道、悟道和证道。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精湛的拳道技艺,将太极拳深幽之堂奥,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使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深入其中,感同身受。这里,作者为拳道修为者提供了一整套由“着熟而渐悟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的理论基础。
李光昭先生,自幼在父亲、太极大师李树田先生的熏陶、引领下,与太极拳道结下不解之缘16岁起正式随父习练太极拳。李树田先生自1926年起师从京城太极名家白旭华习练杨氏太极拳。白旭华先生曾与田兆麟先生同时深得杨健侯、杨少侯父子两代人的亲传,尤其是太极黏杆、太极推手功夫造诣极深。后又从师于徐嵩霖(字岱山)习练杨氏小架、太极刀等功法,是得到少侯内功真传的极少数人之一。
五十余年来,作者遵循“悟道炼己、修拳做人”的父训,沿着“明理、身证、体悟”知行合一的拳修之路,坚持追求“以拳修道、以拳证道、以拳入道”之高境界,把深悟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作为太极拳修为之正经法门;把太极拳道修为中身心之实证,作为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堂奥之金钥匙。
作者家学渊源、内功沉厚。在拳道修为过程,把理法提炼出一须三要之核心,把心法摸索出一求三修之主旨,把功法总结出一拨三能之法要,从而在太极拳道的修为、传承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独具新意的路径。
前言
中医有“八纲”之说,八纲者:“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也。此八纲中,“阴”、“阳”为始,因为阴阳(不调)为疾病之根本;寒、热为终,因为寒热为疾病之表征。这所谓“八纲”,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医的辨证理论、基础理论。
太极拳道亦有“八纲”——“拳知八纲”,即:“阴、阳、动、静、虚、实、刚、柔”,此八纲亦是太极修炼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太极八纲”与中医“八纲”至少有两个相同之处,第一:这两个“八纲”都是由四组对立关系组成的,因为包含对立,方能存在辨证;第二:这八个点(四组)并非是平行罗列的关系,与中医八纲相同,太极拳道的修为亦是以阴阳为中心——须心悟阴阳之理,在此基础之上,方能由内而外的“明动静”、“辨刚柔”、“分虚实”。阴阳为先,刚柔为果,“动静”、“虚实”抽象出那着因、果之间的无限机巧与奥妙。
当然,太极拳道修为的过程当然不限于此,除了由理而发之外,还要“由体而悟”,而“体察”动静、刚柔、虚实之时,对阴阳之机的把握亦会得到提升。
第一章知阴阳
一
自古至今,太极拳修炼者无不把王宗岳宗师的《太极拳论》奉为太极拳之圣经。王宗岳宗师在《太极拳论》中明确地告诫太极学子:太极拳的修为是“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他把太极拳修为划分了三大阶段:着熟、懂劲、阶及神明。其中懂劲可认定为是太极拳修的入门之槛。如何才能懂劲而入门?《太极拳论》毫不含糊地指明,懂劲之路只此一条:“须知阴阳。”如《太极拳论》云:“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如此说来,拳修之门槛是懂劲,而懂劲的标准是阴阳相济,阴阳相济的前提是须知阴阳。由此断言:知阴阳乃太极拳修为的理论基础及核心主旨。
在太极拳修为中如何才能知阴阳,是摆在每位太极拳修为者面前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难点。欲知拳之阴阳,细读深研并体悟《太极拳论》确是一条通往太极阴阳圣殿的“不二捷径”。《太极拳论》区区四百余字,通篇都在阐释阴阳之理在拳中的具体展现。真可谓句句璧合、字字珠玑。《太极拳论》开篇即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拳论开宗明义即把阴阳与太极、太极与无极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地揭示出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太极乃阴阳之母,阴阳即太极之子。《太极拳论》极为形象而人格化地把太极与阴阳喻为母与子的关系,此喻异常鲜活地把太极与阴阳之母子关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似乎阴阳与太极不再神秘莫测而不可见。我们有如看见阴阳这对双胞胎,一左一右地依偎在太极母亲的怀中。
明确了太极与阴阳的内在关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所修为的太极拳之所以冠名为“太极”二字,绝非仅仅是个名称代号,确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拳定名为太极,其实质是告诉我们,此拳是以太极之道作为理论基础。拳就是以有为之法,有形之式来演绎、实证太极之道,而拳中太极之道是以阴阳及阴阳之分合变化来具体体现的。因此,修为太极拳就必须知阴阳,悟阴阳而用阴阳;拳离阴阳而无太极,无太极之拳,何以冠称太极?
我们知道:太极文化之核心是阴阳学说,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之魂,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亿万年来,我们的祖先以不可思议的超智慧,发现、揭示并总结出宇宙间万事万物毫无例外都是由对立的两个因素构成。正是这两个相互对立又互不分离的因素,永无终止地相互冲合,相互变转,此消彼长,相互为根,才有了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才有了生命的繁衍。他们把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高度地抽象概括为阴与阳;当外族尚在万变的繁复中去追寻事物的表象时,我们的祖先却是已从繁复的万变中提炼出极为简易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亦如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指明宇宙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正是这极为简易、朴素而本源的阴阳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琴棋书画、中医中药、餐食茶饮及军事战略、武学武术等等方方面面的哲理基础。中国人无论行为处事、接人待物、礼仪言表时时刻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遵从阴阳之理而为。
在太极阴阳学说的基础上,我们的先人又以博大的才智,于实战中把阴阳之理与拳术融会贯通,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继,创生并不断地完善出今日的太极拳。在这一代又一代的太极拳先驱中,或许有许宣平、李道子、周敦颐、张三丰、王宗岳、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杨班侯、杨健侯、吴全佑、郝为真、杨澄浦、孙禄堂等等名师大家,以及无数尚未刻名于太极拳历史丰碑上的先人们。太极拳作为中华武学的一枝奇葩,之所以能代代相传、不断发展,除其神奇的拳术功夫外,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此拳通贯深厚的阴阳之理,太极拳是哲理拳、艺术拳、生活拳、生命拳、修心拳……以拳悟道、以拳证道、以拳入道而阶及神明是拳之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