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阿赫玛托娃的经典作品。组诗《安魂曲》是阿赫玛托娃的代表作之一。《安魂曲》通过个人苦难折射民族的灾难和不幸,在谴责刽子手的卑鄙和残暴的同时,歌颂了受难者的崇高与尊严。这一时期于阿赫玛托娃而言是她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诗人的作品精致、纤细、典雅,而随后融入了坚韧、沉着、有力的措辞,后期作品保持了细部的可感性,更深层次地呈现了肃穆、庄重的风格;随后发表的《没有英雄的叙事诗》也是诗人对过往时代亡灵的招魂,同时又伴以对同代人的审视。
“文学馆”丛书,著名学者林贤治主编;
阅读西方文学的精选译本,领悟现代文明的重要参照;
领略文学大师的传世经典,品味翻译名家的精妙诠释;
内附作家手稿及相关照片,全方位建构文学大师印象;
双封面锁线精装,宜读,宜珍藏,品质精美典雅。
“文学馆”系列已出版作品多部,有固定读者群体;
丛书选材精严,著译并重,文本至上。
“你将以斜体书写我们”
王家新
阅读和翻译阿赫玛托娃,对我来说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我个人经验的增长,伴随着我对一位伟大诗人的不断认识和发现,当然,也伴随着我们这个时代所经历的种种巨变。
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我就被爱伦堡在《人,岁月,生活》中对阿赫玛托娃的描述和我那时读到的一些诗作(如高莽等人的译文)所吸引。90年代初期,诗人荀红军翻译的一组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见《跨世纪抒情:俄苏先锋派诗选》,1989),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一位诗人不同寻常的天赋,而布罗茨基那篇《哀泣的缪斯》(见《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王希苏、常晖译,1990),则以高屋建瓴之势和精辟过人的阐述,拓展了也提升了我们对一位伟大诗人的认知。
而我自己,1997年在美国俄勒冈大学期间,曾用数月时间陆续阅读阿赫玛托娃英译诗全集(ZephyrPress,1990)和阿赫玛托娃英译散文选《我的半个世纪》。我被诗人对苦难历史的承担、在地狱中的冒胆穿行及其反讽品质所深深吸引,除了翻译出《但丁》等七八首诗外,我也在这次阅读基础上写下了一篇长文《没有英雄的诗:阿赫玛托娃画像》。它是我对阿赫玛托娃的一次致敬,同时我也试图以此与我们自己时代的写作建立一种更深刻的关联。
近些年来,随着我对俄苏诗歌的重新投入,随着我对曼德尔施塔姆等诗人的翻译,我又开始阅读和翻译阿赫玛托娃。我于2014年出版的译诗集《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曾收有一辑“阿赫玛托娃后期诗”。这个辑名本身就体现了我的关注点及翻译的重心所在。我当然也对诗人早期以爱情遭遇为主要内容的诗感兴趣,但我更为她后来的像“野蜂蜜闻起来像自由”这样的诗篇所振奋,为她的“恐惧与缪斯轮流值守”的诗人命运所吸引,她在后来迈向一个伟大诗人的风范以及以三言两语就透出一个时代的大手笔更是让我折服。
对于阿赫玛托娃,我想中国读者多少都了解一些:诗人191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黄昏》就引人注目,两年后的《念珠》令更多的人倾倒,此后还出版有《白色鸟群》(1917)、《车前草》(1921)、《耶稣纪元》(1922)等诗集。诗人的早期诗以简约克制的形式,坦露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情感。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她在沉默多年后又投入创作,毅然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量(“既然我没得到爱情和宁静,请赐予我痛苦的名声”),1940年完成以儿子被捕、监禁为题材的组诗《安魂曲》(生前未能公开问世),1946年受到粗暴批判,被开除出苏联作协;此后在艰难环境下默默写作长诗《没有英雄的叙事诗》,成为她一生的艺术总结。
不止一人说过:纵然在20世纪20年代后阿赫玛托娃不再写作,她依然会是俄罗斯20世纪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她早期那些独具个性和魅力的诗作已充分具备了“经典”的意义,并注定会受到一代代人喜爱。但阿赫玛托娃却不是那种昙花一现的诗人,她注定要被诗歌“留下来”,以完成一种更艰巨、更光辉的命运。她的自《安魂曲》以来的大量中后期作品,不仅展现出“承担”的巨大勇气,也体现出更成熟的心智和更“老练”的诗歌技艺,包含了更丰富的精神和艺术启示。这就是我对其“后期”深感兴趣的原因。或者说,我当然为诗人从早期就展现出的诗歌天赋所惊异,但我更关注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她是如何承受和发展,如何达到一个伟大诗人才具有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
说来也是,2016年6月底,正值奇异的“白夜”时节,我有机会访问了圣彼得堡。对我来说,彼得堡是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彼得堡,更是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的彼得堡。因此一到那里,我第一个要去看的,就是阿赫玛托娃的旧居——靠近彼得堡市中心的“喷泉屋”。
“喷泉屋”为一座18世纪巴洛克式带花园的府邸,本属舍列梅捷耶夫宫的一部分,苏联时期变为公寓楼。诗人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搬进“喷泉屋”三层上的公寓并与艺术批评家尼古拉·普宁同居的。诗人在这里陆续生活到50年代初。现在,“喷泉屋”已成为纪念馆,为人们展现着诗人中后期令人感叹而又惊异的命运。一踏上通向它的曲折楼道,我就想起了诗人的一节诗:
对你,俄语有点不够,
而在所有其他语言中你最想
知道的,是上升与下降如何急转,
以及我们会为恐惧,还有良心
付出多少代价。
这不仅是诗人自己后半生写作生涯的写照,也是我对这位“说俄语的女但丁”如此感兴趣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正是我们自己在“上升与下降”之间“急转”的陡峭命运把我推向了这样一位诗人。
安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诗人出生于敖德萨,父亲是俄海军舰队的机械工程师;母亲出身贵族,受过上层社会的传统教育。中学时代开始写诗,早期的诗歌细腻、纯洁、温婉,体现了俄罗斯古典诗歌的优美清新,表现了复杂的女性内心世界。动荡时代,阿赫玛托娃经历了婚姻失败和创作被禁等多重打击,后期诗歌风格变得冷静成熟,展现了一个伟大的悲剧女诗人在面对个人和国家的苦难时所坚守的道德勇气、高贵品质和悲悯情怀。
主要作品有《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安魂曲》《没有英雄的叙事诗》等。
译者王家新,著名诗人、批评家、译者。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出版《纪念》《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未完成的诗》《塔可夫斯基的树》《重写一首旧诗》《人与世界的相遇》《教我灵魂歌唱的大师》等多种诗集及诗论随笔集;翻译《保罗·策兰诗文选》《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我的世纪,我的野兽:曼德尔施塔姆诗选》《死于黎明:洛尔迦诗选》等。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并在国外一些大学讲学、做驻校诗人。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我采下这些百合
春天里傲慢的勇气(一首诗的片段)
枕头的两边
读《哈姆雷特》
你那疯狂的眼神
他一生最爱三样东西
当我们死去
在深色的面纱下她绞着双手
我活着,像一只闹钟里的布谷
仿佛用一支麦秆,你吮吸我的灵魂
爱
致弗·库·索洛古勃
亲爱的,别把我的信揉成一团
天空的深蓝漆光已褪去
我已学会简单明智地生活
傍晚
一次搭乘
在这里我们都是酒鬼、贱妇
我拥有某种微笑
被爱的女人可以有很多要求
你能否原谅这十一月的日子?
在彼得神奇的城市里
给勃洛克
附录:
帕斯捷尔纳克:致安娜·阿赫玛托娃
布罗茨基:纪念安娜·阿赫玛托娃百年诞辰
布罗茨基谈阿赫玛托娃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序
翻译安娜·阿赫玛托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