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编, 上篇为历史论, 包括经典著作译注期、理论体系探讨期、当代形态建构期 ; 中篇为范畴论, 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典型与现实主义研究等 ; 下篇为走向论, 包括走向多元对话思维、走向多重资源整合等内容。
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分为三编:《上编 历史论》,全面分析了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经典著作译注期”、“理论体系探讨期”、“当代形态建构期”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和代表性成果;《中编 范畴论》,着力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典型与现实主义”、“人学思想”、“艺术生产论”等核心范畴的形成发展、研究历史、当代影响;《下编 走向论》,重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走向多元对话思维”、“走向多重资源整合”、“走向多种方法综合”的三个主要走向。作者站在历史、现实、未来的交汇点上,思考历史具有现代意识,评论现实具有历史眼光,预测未来具有前瞻思维。该著被同行专家评价为新世纪文学理论本体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序
绪论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反思
第一节 历史的选择:中国现代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接受
一 三途并行向一途独进
二 三足鼎立到一家称雄
三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中的失误
第二节 当代的发展:新中国55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现状
一 经典著作译注期
二 理论体系探讨期
三 当代形态建构期
第三节 价值的追寻: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意义与问题
一 百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与研究的意义
二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篇 历史论
第一章 经典著作译注期(1949—1979)
第一节 继往开来:50年代至60年代的马列原著译注与研究
一 翻译评注:理论武器的储备
二 学习研究:思想转变的历程
第二节 离经叛道:“”十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之异化
一 从批判武器到斗争工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与“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二 从对比方法到突出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对比方法与“三突出”、“三陪衬”创作原则
三 从无产者到高大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对象论与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
第一章 经典著作译注期(1949-1979)
1949年至1979年,中国历史发展波澜起伏,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艰难曲折。今天,站在新世纪的桥头去回顾,从1949年至1979年这30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实质上是翻译介绍、评论注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30年。30年中,经验与教训并存,成功与失败相伴。然而,对于今天而言,无论是经验和成功,还是教训与失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都会给我们以某种启示。
第一节 继往开来:50年代至60年代的马列原著译注与研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既宣告了旧时代的结束,又标志着新社会的来临。从此,中国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思想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地位,在经济上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运动并取得了伟大成就,在文化上开始了全面的变革活动并带来了巨大变化。在这一新形势的激励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也在迅速地变化着、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