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主要探讨建国后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研究情况,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研究、存在的问题等。从时间上和结构上考虑,本著主要包括建国后前30年的研究、新时期以来的研究、俄苏文论在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等几个方面。本书以点带面,较为客观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发展的基本风貌、各阶段重要的理论贡献、所引发的论争以及所呈现的规律与特征等,本书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对当代我国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启示。
丁国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论坛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有: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理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国际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辑刊)执行主编,《中外文论》(辑刊)执行主编,《外国美学》编委。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已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等国内重要学术刊报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论艺术——承诺与守望》等6部,主编《西方文论经典》(6卷)、《全球化与复数的“世界文学”》等各种学术文集10余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引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百年述论(1)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译介(1)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7)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译介与探讨(14)
一 对马恩文论经典的译介与研究(14)
二 对民歌、民间文艺的重视与研究(22)
三 斯大林文艺思想的集中探讨(26)
第二章 “新时期”伊始的两次论争(32)
一 两次论争发生的历史与理论背景(32)
二 “断简残篇”与“体系论”之争(42)
三 围绕《手稿》展开的讨论(52)
第三章 当代形态的尝试性建构(62)
一 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成就(62)
二 对经典文论的坚守与捍卫(69)
三 文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理论探讨(80)
四 对经典作家宏观文艺思想的理论总结(91)
五 经典形态向当代形态转化的理论思考(99)
第四章 俄苏文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08)
一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中国文论的深度影响(108)
二 普列汉诺夫艺术社会学思想研究(120)
三 列宁反映论文艺思想研究(153)
四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观与中国文论发展(170)
五 托洛茨基文艺思想的中国命运(191)
第五章 “西马”文论的中国处境(204)
一 “西马”文论在中国的传播(204)
二 对“西马”文论产生语境的理论探讨(213)
三 怎样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224)
结语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之路(236)
一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思考(236)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的拓展(243)
后记(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