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依据管理学、统计学、复杂系统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在学习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从仿真和实证两个不同维度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概念模型,力图弥补我国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结构方面实证研究的不足,检验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多维性质,以新视角研究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问题。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转向知识、技术、人才等,经济的增长不再是依靠增加劳动力、资本和生产资料的高消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占据所需要的全部智力资源,所以有效地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的产学研合作成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有效地整合了产业内各个企业以及非企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和科研力量、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效利用联盟成员各自优势资源的一种创新型组织形式,受到了企业管理者和各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征。
20世纪70年代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开始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蓬勃发展,其主要特点在于有效地整合产业内优势资源、产生协同创新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解决产业内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以获得产业竞争优势,而不是解决单个企业的技术问题,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多面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及各个地区重点产业或者支柱性产业领域,例如美国半导体产业联盟、欧盟生物产业联盟都是比较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调查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末,各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一些地区的高新技术领域悄然兴起。我国在2005年提出了“国家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目的是引导和形成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的新型技术创新的组织形态。2007年,政府在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4个产业领域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种新型的产业组织能有效地促进产学研结合,不仅能将技术、产品、应用、服务集合成为产业技术链,还能将多个产业技术链布阵、联网,促进相互协作和共同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壮大。为了构建基于产学研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科技部等六部委2008年底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2009年又发布《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载体之一予以重点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是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云南省自2010年起全面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工作,截至2014年底,已在贵金属材料、红外光电、钛产业、民族药、装备制造等领域认定了48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这些联盟试点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贵金属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三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列为科技部重点培育对象。实践证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实现科技资源有效分工与协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不应忽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不高、运行绩效难以达到预期等问题。因此,正确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因子及作用关系,规范政府监督管理行为,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不同维度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通过理论演绎构建了不同层面的概念模型,并以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调查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SD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变化趋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倒U形态势。单因素调整和多因素组合调整会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总体来说,战略目标、初始关系等单因素调整效果较为简单直接,一般不会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系统造成根本性改变,而多因素组合调整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的作用机理更为复杂。
第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机行为博弈的SD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机行为的演化结果取决于政府有关部门对投机盟员的惩罚力度、惩罚机制等因素。惩罚力度大小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机行为演化过程的动态性密切相关,动态惩罚机制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机行为演化的波动性控制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第三,品质因素和情境因素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会主义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呈显著的负向影响。互动因素中信任、沟通、利益分配和承诺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正向影响显著,利益分配的影响最大,沟通次之,信任和承诺较小,而管理控制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影响未得到证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对联盟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鉴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许传坤,理学博士,曾供职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企业,拥有着丰富的研究、实践和管理经验,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国际太极学院)院长。进入高校工作后,潜心于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理论、科技成果转化、国际产能合作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国家和省、厅级、州市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研究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篇,出版专著2部。
李瑞光,管理学博士,现为昆明市工信委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主持和参与了20余项软科学和战略规划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出版专著2部。
第一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脉络与进展001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历程001
二问题的提出014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016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点018
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和特征020
六战略联盟稳定性的预测判断及影响因素034
七战略联盟稳定性与战略联盟绩效042
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的动态044
九不同理论视角下的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051
十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056
十一现有研究述评062
十二小结063
第二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的方法设计064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064
二分析方法的确定065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066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067
五相关变量的测量068
六初始调查与数据处理074
七正式调查与样本特征080
八小结084
第三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概念模型085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前置因素085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后果变量098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环境调节变量099
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概念模型102
五小结102
第四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数据分析104
一信度效度分析104
二描述性与相关性统计分析116
三比较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117
四小结126
第五章研究假设的检验127
一前置因素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之间关系的假设检验128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与联盟绩效之间关系的假设检验135
三产业环境动荡性调节效应136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140
五小结154
第六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系统分析155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访谈研究155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MEIW模型的构建162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动态框架169
四小结173
第七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系统SD模型的构建174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酝酿期与匹配性子系统174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与有效性子系统187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作与互动性子系统197
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与共赢性子系统209
五小结221
第八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SD仿真222
一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目的及步骤222
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SD仿真准备224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流图构建225
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SD模型仿真应用229
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层面增强稳定性的措施建议234
六小结235
第九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机行为的博弈系统分析237
一政府主管部门和盟员的混合策略博弈237
二投机行为博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240
三初始模型的仿真及分析243
四小结247
第十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研究结论与展望248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248
二进一步研究展望253
附录A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访谈提纲255
附录B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调查问卷257
附录C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SD方程262
附录D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典型案例265
参考文献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