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关于《诗品》与司空图诗学思想的研究部分,包括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诗品》成本与结构、体现在《诗品》和其他论诗书信中的诗学思想,以及司空图用以评价唐代诗人的文学史思路和意境论尺度,很后是关于《诗品》的翻译传播和司空图的影响问题等研究。下编是文献部分,其主体是《诗品》全文的注释,以及作为背景资料的司空图传记和注释。《诗品文心 唐末高士司空图》的前身是《<诗品>注译与司空图诗学研究》,现距旧作出版已经18年了,其间经过了许多的相关研究和新资料的发现,而作者的积累和认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种种机遇使得旧作借助再版加以全面修订和扩充成为可能。
【新版序言】
俱道适往,与古为新
——写在《诗品》研究旧作新版前
《〈诗品〉注译与司空图诗学研究》出版已经18年了,其间经过了许多的相关研究和新资料的发现,而作者的积累和认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时候,承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术出版基金资助,将其纳入“国学典籍研究与多维翻译丛书”,这确实是一次借助再版加以全面修订和扩充,使其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绝好机会。可是由于年岁增长、健康日下,在即将完成全面修订的时候,却一拖再拖、勉力而行,结果到了写序言的时候,已经是力不从心,勉强收场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可是毕竟还是要写完,既然要勉力写完,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遗憾了。
本来的序言是想借助中国文化宏观研究的基础,把文艺和诗论置于一个总体结构中加以考察的。这样就成了一个绪论的格局,其基本目录如下:
绪论:中国社会的演变规律以及文学艺术的调适功能
1.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与意识形态
2.政治改革、暴力革命与调适机制
3.治乱模式、修复机制与超稳态系统
4.文学艺术、人文情怀与民族精神
不过,最后不得不放弃了。
这里就只能作为新版研究的序言,交代一下这个版本和原来的版本之间的一些关系和改进与添加的部分,勉强成文罢了。共三部分,其中前两部分基本来源于初版序言,而第三部分则是新添加的那部分。
司空图(字表圣),在唐代文学史上,当然没有李白、杜甫出名。首先是因为诗人是比较容易出名的,但不能说他不能写诗,他的诗在近来也逐渐有了地位,受人关注。其次其也不及韩愈、柳宗元出名,因为二者发动过著名的古文运动。在运动中人容易名垂千古,但不能就此说他不能为文,就笔者的研究,他诗文兼善,而且成就不低。不过,游国恩主编的四卷本的《中国文学史》中,在晚唐文学一章的最后一节,考虑到归隐式田园诗人的缘故,把司空图和韦庄列在一起,而且排在韦庄之后,总不免有点委屈了这位能诗能文的诗人。但......
上编 司空图其人、其诗、其文及其与《诗品》的关系
第一章落落欲往,矫矫不群:司空图的生平与诗文创作
第一节亦隐亦宦艰难悲慨的诗化人生
第二节无宦无名心向本朝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司空图的诗歌评论与诗学思想
第二章文人气质,诗赋精神:司空图的诗文创作及其与《诗品》的关联
第一节诗赋文章:司空图的文章、文风及思想
第二节诗人言说:司空图的诗歌评论与诗学思想
第三节《诗品》精神:司空图的诗文创作与《诗品》景物描写的关系
第三章取精用宏,微言大义:司空图《诗品》探索与诗学发微
第一节《诗品》的创作、结构及其影响
第二节《诗品》与其他诗学著作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诗品》的艺术原型与生命样态
下编 《诗品》的今译、英译、回译与海内外传播
第四章交叉观照,多维阐释:《诗品》的注释、今译与英译
第一节《诗品》今译和英译的原则与功能设置
第二节《诗品》文本注释、今译与英译
第五章诗心蓬勃,流动不息:《诗品》回译、今译与渗透
第六章《诗品》的域内域外翻译与国际传播
第一节语内翻译:《诗品》的今译与国内传播
第二节语际翻译:《诗品》的英译与国际传播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