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多个角度入手对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内括:中国话剧艺术概述;话剧表演形体基础理论;京剧艺术概述;京剧表演基础理论;话剧艺术与京剧艺术的融合探究。
话剧艺术与京剧艺术的融合,是中国特有的戏剧现象.其融合的作品展现出中华的精神和之魂。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中国戏曲,是文化的瑰宝,艺术的奇葩。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京剧艺术,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话剧艺术与京剧艺术的融合正是对戏曲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关注话剧艺术与京剧艺术的融合这一中国特有的戏剧现象、总结此现象的历史经验、探索其中的规律,无疑是戏剧理论家和实践者们责无旁贷的艺术使命。
自西方话剧传入中国以来,它始终存在一个本土化的问题.传统社会对它的排斥感,观众审美取向的心理定式.使话剧与广大的民众之间有一种很深的隔膜,使它难以获得像地方戏那样的情感认同。同时它也很难在短期内被当作国粹,比如说京剧,从而得到来自官方的充分财政扶持。因而,将话剧艺术与京剧艺术融合是一个创新的、可行的、必要的研究项目。
作为舶来品的话剧,从传入中国大地就开始了它的化旅程,话剧与中国戏曲相互结合,互相之间产生深刻的美学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戏剧的整体格局,其中以京剧尤其显著。话剧和京剧都有京剧艺术的基本特征,但二者的风格样式以及美学精神却有很大区别。在此基础上,话剧借鉴京剧艺术特征是话剧化的重要道路,同时,将话剧改编为京剧是京剧创新的重要途径来,将优秀话剧改编的京剧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广受话剧与戏曲爱好者的青睐。实践总是先于理论,时至今日,对于话剧艺术与京剧艺术的融合这一在戏曲创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实践,仍然缺少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总结话剧艺术与京剧艺术的融合的历史经验,探索二者的结合点,已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基于此.本书对话剧艺术与京剧艺术的融行探索。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话剧艺术概论,着重介绍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与流变,并简要分析了话剧艺术的典型特征。第二章具体介绍了话剧表演形体基础理论,对话剧表演形体语言呈现出来的特行了解读,并对话剧表演形体技行了分析,还具体涉及话剧表演形体的训练项目及方法,以供读者参考。第三章介绍了内容京剧艺术括京剧艺术的发展与流变和典型特征。第四章集中对京剧表演理论基行介绍,通过对京剧表演基础理论的分析,引入身段的训练项目与方法,最后以旦角为例,探讨其艺术特征。第五章将目光转向话剧艺术与京剧艺术的融合探究,先介绍了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探究.再以《茶馆》和《浴火黎明》作为话剧艺术与京剧艺术的融合案例做具体分析。最后一章探讨话剧形体教学与京剧身段教学的课程融合。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请教了多位专家学者,并获得多方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此外,笔者还参考了大量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希望本书能够为广大话剧艺术与京剧艺术爱好者及相关从业者带来些许启发。然而,限于作者知识储备和写作,书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能够积极地对本行批评和指正。
作者
2020年4月
第一章中国话剧艺术概述
第一节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与流变
第二节中国话剧艺术的典型特征
第二章话剧表演形体基础理论
第一节话剧表演形体语言解读
第二节话剧表演形体技巧分析
第三节话剧表演形体训练项目及方法
第三章京剧艺术概述
第一节京剧艺术的发展与流变
第二节京剧艺术的典型特征
第四章京剧表演基础理论
第一节京剧表演基础理论综述
第二节京剧身段训练项目及方法
第三节京剧旦角艺术特征分析
第五章话剧艺术与京剧艺术的融合探究
第一节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探究
第二节话剧中的京剧元素分析——以《沙家浜》为例
第三节话剧与京剧融合实践——以《浴火黎明》为例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话剧艺术概述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戏剧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在20世纪初.一种来自欧美的新戏曲风格崭露头角,在中国传播开来,逐入主流文化,成为中国现代戏曲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后来被称为话剧。
第一节
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与流变
一、早期话剧的前奏
(一)早期话剧的前奏
从晚清到20世纪40年代末,是中国戏剧现代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中国现代戏剧经历了发展、成熟和繁荣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与中国传统戏剧从对抗到交流的锤炼过程,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格。中国话剧是在开放、自由的,具有创作精神的文化氛围中和发展的。
在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世纪和20世纪中西文化的激烈对抗中,现存的文化传统受到质疑,古老的价值体系受到动摇。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和艺术产业挣脱束缚,跨越国界,寻找新的思想方法、思想资源、艺术思想和表现形式。因此,西方戏剧积累了几千年,尤其是世纪之交的潮流、流派、风格和类型,在中国舞台上尽情体验,并选择了最合适的道路。这场文化上的狂热运动表明新世纪“少年中国”的朝气蓬勃。正是由于视野开阔和与外国戏剧共存的局面,中国现代戏剧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汇人戏剧发展的主流。
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世纪末20世纪初,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文化中感到空虚的时候,西方人也感到了巨大的文化危机,尼采在给勃兰兑斯的一封信中说,认识到我们的欧洲文化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巨大问题——这正是文化本身的反思和自我征服。这是一个代表性的观点。两大文明板块,经过长期的展.表现出强弩之末的势头,希望出现一种外力激发自身,产生新的生命火花。两种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尽管中国文化在这种无情和残酷的冲击中往往处于劣势和防御地位,甚至在一个世纪后依然未被治愈,也不知道是否还要修复一个世纪。但这是展的必要代价,我们别无选择。
中国现代戏剧是在危机中和成熟。拯救和启蒙是它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中国现代戏剧具有严谨的态度和强烈的救世精神。这就导致最终选择现实主义成为了主要创作方法。现实精神一直是艺术探索的深层背景。因此,中国现代戏剧缺乏灵动和飘逸,但却沉着有力而充满生机。
中国现代戏剧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主题的演变.从阶级和阶层的对抗和冲突到的觉醒和反抗;从对反叛力量和保守力量冲突的描述到对个人命运的描述;从个人价值与社步、解放的伟大事业的融合与纠缠,到对人的基本处境、困境和精神痛苦的表达,如孤独、孤立、隔膜和对生命的感知。
然而,现代戏剧总是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总是坚持以戏剧化的方式介入社会生活。这样,就可以用一种的方式勾勒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发展和精神演变的轮廓。同时,现代戏剧也经历了戏剧观念的演变,传统戏曲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经过新旧戏剧,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戏剧和戏剧的全面开放,戏剧或戏曲化的话剧模式的,戏剧的模式从一种走向几种,从僵化的壁垒走向相互接受和共存。结果,戏剧最终被当地所接受,中国戏剧的现代形式也基本成型。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鲜有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戏剧家,但现代历史上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像戏剧一样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中得到地深化,有效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历程。
相比较而言.20世纪的前半期,是中国戏剧最富活力的时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戏剧家和戏剧作品,他们所树立的艺术标杆,至今也鲜有人能企及,遑论逾越。夏衍的《上海屋檐下》;郭沫若的历史剧;欧阳予倩、洪深的开创性业绩;李健吾的评论与创作;丁西林的喜剧;熊佛西的戏剧大众化实验;曹禺的《雷雨》《原野》《北京人》《日出》《家》;田汉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