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蝌蚪吗?》:什么才是好的故事?
常立(儿童文学作家、研究者)
田岛征三的《我是蝌蚪吗?》一定会让小读者哈哈大笑,它情节风趣幽默,图画自由狂放,完全符合作者对自己创作的期待——“艺术并不是用来传递悲伤的,因为没有人喜欢悲伤。”有时,生活的确很残酷,人们也会受伤。但是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抚慰,是疗愈人生的解药。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故事呢?
好的故事总是被一再讲述
如果你读过许多童话,你一定会觉得《我是蝌蚪吗?》似曾相识,比如把蝌蚪改成小鸭——《我是小鸭吗?》,如果这还不能让你想起点什么,我就直说了吧,这个故事可以看作另一个版本的《丑小鸭》。故事的主人公一开始生活在一种生物的群落里,它以为自己就是这种生物,但历经种种冒险,结尾发现自己其实是另一种生物。主人公最后发现自己是天鹅而不是鸭子,这是《丑小鸭》;是鲶鱼而不是蝌蚪,这是《我是蝌蚪吗?》;是伟大的巫师而不是寄人篱下的孤儿,这是《哈利波特》;是拯救幻想世界的英雄而不是任人欺侮的小学生,这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从卑微的小角色成长为大英雄的故事,都包含有一个“丑小鸭”模式,因为《丑小鸭》是一个好故事,而好的故事总是会被一再讲述。
好的故事必定有自己的特色
田岛征三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
故事从前环衬就已经开始了,一大群没有手也没有脚的小蝌蚪,姿态各异,向你发出玩“找找看”游戏的邀请——你能在其中找到主人公吗?如果不能(当然不能,不然这个找找看的游戏还有什么意思?),就接着往下找。循着文字的提示——“只有我没长脚”,你一定会与主人公见面。但游戏并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两个跨页里,你还要重新玩起找找看的游戏,直到水塘里“只剩下我一个了”。
当主人公独自一人时,真正的英雄征程才开始。有趣的是,田岛征三没有让主人公出发远行,在外面的大世界中冒险从而认识新的自我,恰恰相反,主人公仍然是水塘里,等着自己变青蛙。但是它在家中坐,敌从水里来。于是,毫无过渡地,冒险就原地发生了——水塘里的各种生物围住了主人公。它们先是嘲笑讽刺,再是动手动脚,拔起了主人公的胡子。当主人公连连喊疼时,它们拔得更起劲了。这里文字与图画间出现了微妙的差异,文字中受气包的语气悄悄地掩盖了主人公身形的变化,它在迅速长大并获得了体型上的优势。没有谁比孩子们更明白体型上的优势就是力量上的优势,当主人公张大嘴往回拉胡子时,把一切都拉进了嘴巴里——这对力量还没有那么强大的孩子来说,一定是解气的一幕。正是因为力量微小,孩子们才这么喜欢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的故事,而此时的主人公,就无异于这样的英雄——大力士(巧合的是,田岛征三第一部畅销的图画书就是《大力士》)。
大力士主人公接下来打败了更强大的对手小龙虾,然后,没有对手了,但这时主人公才遇到了故事中=大的危机:真正的对手是自己。它必须克服自己体型的庞大,它已经撑满了整个水塘……在一般的故事里,主人公出门冒险的开始阶段,会遇到“帮助者”这个角色,并从帮助者那儿获得技能、法宝、智慧或者咒语,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但遇到=大危机的时刻,往往要靠主人公自己来战胜困难。《功夫熊猫》是这样,熊猫阿宝在天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顿悟了自己是谁,由此获得了惊人的力量;《魔戒》是这样,佛罗多战胜了自己的心魔,才获得了=终的胜利;《哈利的移动城堡》也是这样,小女孩认识了自我,接纳了自我,才拯救了哈利及整个世界……但《我是蝌蚪吗?》偏偏不这样,再一次地,田岛征三反道而行,主人公在一开始就只能靠自己,而在临近结束时,帮助者才姗姗来迟。哦,其实它们以前就出现过,就是和主人公一起长大的那些蝌蚪小伙伴(此刻早已变成了青蛙)。这些帮助者一来就大大咧咧地说:“原来你不是蝌蚪啊?你是一条大鲶鱼!”主人公一点儿也不用顿悟,还在迷迷糊糊呢,大危机就解除了,青蛙们一拥而上,把它抬到了河边……故事的结尾,主人公离开了原有的家,来到了河里。一般故事常用“在家——离家——回家”的结构,而这个故事的结构则是:“在家——继续在家——离家”。
田岛征三熟悉故事的套路,可是他偏偏不用这些套路,他也熟悉高级的绘画技法,可是他偏偏不用这些技法,他用简单稚拙的文图讲述了风格独特的故事,看起来谁都会讲,看起来谁都会画,但他讲述得自由自在,与众不同。
好的故事不说教,但总有好的道理可讲
推崇文学魔法的纳博科夫有一个观点——好的作家同时是三种人:魔法师、讲故事的人和教育家。好的故事不说教,但总有好的道理可讲。
可以从《我是蝌蚪吗?》中提炼出好些道理,比如:
不要欺侮人!你永远不知道你欺侮的是不是一条可以吞吃一切的大鲶鱼!
不要害怕被欺侮!你可能不知道你自己就是一条可以吞吃一切的大鲶鱼!
要重视友情,朋友们总会在你危难时分出手相助!
要乐于助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
这些都是好的道理。但在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时,不必把它们讲出来,因为这些道理自在故事之中,自然会在小读者们的哈哈大笑中浮现。
如果你一定要讲出一个好的道理,我建议讲讲下面这一个:
当你置身于困顿之中,比如像这条大鲶鱼一样撑满水塘动弹不得时,要记得一定会有另一个地方,更开阔,更自由,更美好。水塘之后,有河流,河流之后,有大海,大海之后,有天空,天空之后,有天外之天……
这也是所有的好故事都会讲述的道理:再长的隧道也有尽头,而世界上的一切成功都蕴含在这两个词之中——等待和希望。
田岛征三,国际大奖画家,曾获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入围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短名单。
1940年田岛征三生于日本大阪府,在高知县度过少年时代。1969年《大力士太郎》获得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飞啊!蚂蚱》等获得各种奖项。译成中文的主要作品有《款冬姑娘》《飞啊!蚂蚱》《草丛》《山羊安静的故事》系列等。2020年入围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短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