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战斗》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主要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父亲”与他的战友们在沂蒙山区的沂沭河地带战斗的故事。一直以来,“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的战斗故事在沂沭河地区流传的非常广泛。他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可是当他们认准并跟定了共产党,毅然参加革命之后,他们已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在历史的记录中,他们并没有什么惊天伟业,所以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但是中国革命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他们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人们即将遗忘的记忆中,他们依然是整个沂沭河地带乡里乡亲人心目中的英雄。本书写作过程中,临沂市委相关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相关内容在公众号发表后,被誉为填补了解放战争期间沂沭河地区的历史空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亲的战斗》由公安作家、土生土长的沂蒙人李洪松著作,该书以紧贴《中共临沂编年史》的结构形式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战斗在沂沭河地区武工队的故事。从男性沂蒙人的角度展现了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巨幅烽火画卷,再现了以“父亲”为代表的老一辈沂蒙人为保家卫国甘愿以命相搏英勇无畏的家国情怀。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
切成就归功于人民”
2011年之前,我去过山
东的青岛、烟台等地,但是
每次或开会或考察,都是匆
匆而过,对于历史和文化都
有着雄厚积淀的齐鲁大地并
没有过多的了解。
我的祖籍在河北昌黎,
与山东人算是半个老乡吧。
在我很小的时候,便随父母
来到了沈阳生活。
辽沈战役前夕,解放军
包围长春半年多,不少人挨
饿。我的父亲担心沈阳也会
如此,加之听说昌黎已是解
放区了,便决定让母亲带着
我们兄弟三人,从沈阳回昌
黎。
我们刚到锦州,解放军
就把锦州包围了。交通完全
中断,我们只好挤进了城边
的一个大平房子里。那时,
屋里已经住了五、六家十几
口人,有卖香烟的、有卖糖
果的、有卖花生瓜子的,看
得出来,他们都是做小买卖
来维持生活的。
不久,解放军开始攻城
,打了两天两夜。战斗最激
烈的时候,屋子里的人都躲
到不远处的防空洞里去了。
战斗停止后,我们回到房里
,看到凳子上、炕边上有这
么多水印。显然,是解放军
进屋里来了。因为锦州城边
有一条比较宽的河,进城,
必须趟这条河,身上就一定
会沾着许多水。
屋里的香烟、糖果、瓜
子都没有少,地上也没有吸
过的烟头、吃过的花生瓜子
皮等杂物,这说明了解放军
没有拿老百姓一点香烟、糖
果、花生瓜子,可能只是进
屋休息了一会就走了。
战斗结束了,市面上还
比较乱,母亲决定我们继续
徒步回老冢。一天晚上,我
们一家四人在一间民房的炕
上睡觉,半夜里突然闯进几
个国民党兵,他们端着枪,
枪口指向我们。看着他们凶
神恶煞的样子,我们都吓坏
了。
其中一个军官模样的大
声吼叫着,把我们从炕上赶
了下来,他们几个睡在了炕
上。我们一家四口只好席地
相拥而坐,一夜惊魂。
前面解放军纪律严明,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后面
的国民党兵则横行霸道,欺
凌百姓。这两件事形成了鲜
明的对照.在我幼小的心灵
里打下了深深的印迹,深远
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走向。从
那个时候起,我就下定了决
心,长大后一定要向解放军
一样为老百姓做事,当好人
!
1956年,我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那个时候我18岁。
1958年,我被北京大学
法律系录取,我和徐海东大
将的儿子徐文柏是一个宿舍
上下铺的同学。
当时,毛主席的女儿李
讷就读北大历史系,但是学
校里没有几个人知道她的真
实身份。后来一次偶然的机
会,我和徐文柏散步时,在
学校的一个小广场上看到三
个女生正在聊天,徐文柏同
学便指着其中一位跟我说,
那就是李讷。李讷个子比较
高,人长得清秀,她给我的
第一印象是朴素大方。
北大文科学生在一个食
堂就餐,李讷和大家一起排
队打饭,从来不耍特权。当
时食堂工作人员人手不够,
就常常找学生帮助打饭,李
讷参与的次数很多,她的举
止言行里也没有任何架子。
老一辈革命家们要求严
格、朴素无华的家风,我在
李讷和徐文柏身上感受到了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那种浓
厚的红色传承。
2011年7月份,在我74岁
的时候,我和老伴应邀来到
了山-东临沂,在“温泉圣地
”的汤头住了半个月,因为
那里是我疼爱的外孙的祖籍
。
半个月的生活,感受很
多。
以前,对于临沂的印象
,就是沂蒙山区、革命老区
,其实背后隐含着的就是“
穷”和“落后”。半个月的亲
身体会,我觉得老区不老,
临沂以其经济总量和发展水
平已经位居山东省各地市的
前列,沂蒙山区的人民也正
以蓬勃的力量奔向安定富裕
的生活。
半个月里,我与当地人
士进行过多次深入地沟通交
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里
朴实的民风、忠厚的家国情
怀,特别是谈到战争年代时
,他们对于八路军、共产党
的那种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
总是溢于言表。在这个地方
,有很多像作者书中所描写
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一样的
老革命,他们都是“战时扛
起枪来卫国,战后重拾农具
护家”,他们保家卫国不求
功名,他们流血牺牲不惧生
死。
“历史是人民书5的,一
切成就归功于人民”,正是
有了千千万万个“父亲和他
的战友”,才有了新中国的
建立,对于他们,我们不应
该忘记。
在《父亲的战斗》一书
中,作者用生动的故事传达
出了“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机
智勇敢、舍生忘死、无私无
畏的革命气概。对人物的描
绘栩栩如生,全书内容丰满
,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
《父亲的战斗》一书既
是对老一代革命人的纪念,
也是对朴素红色家风和忠厚
家国情怀的传承。在读史铭
志的今天,意义非凡,值得
大家细读。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教授
、原党委书兼院长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
家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
第一章 画地为牢
第二章 南下
第三章 有仇必报
第四章 孤身涉险
第五章 审判地主
第六章 磨炼本领
第七章 战云密布
第八章 地雷初响
第九章 兼顾土改
第十章 车轮滚滚
第十一章 路遇悍匪
第十二章 二下苍山
第十三章 战场救护(上)
第十四章 战场救护(下)
第十五章 支前模范
第十六章 风云骤变
第十七章 鲁南空城计
第十八章 旁敲侧击
第十九章 敌情侦察
第二十章 将计就计
第二十一章 精打细算
第二十二章 悬赏通告
第二十三章 各怀鬼胎
第二十四章 故布疑云
第二十五章 残暴还乡团(根据相关史料整理)
第二十六章 声东击西
第二十七章 被动局面
第二十八章 河堤较量
第二十九章 大战前夕
第三十章 突破封锁
第三十一章 夜袭据点
第三十二章 支援孟良崮
第三十三章 青驼阻击战
第三十四章 激战正酣
第三十五章 战地重逢
第三十六章 策应转移
第三十七章 方蒙之死
第三十八章 黑虎掏心
第三十九章 智取据点
第四十章 攻克汤头
第四十一章 解放洪瑞
第四十二章 被困小石湖
第四十三章 浴血白塔街
第四十四章 兄弟别离
第四十五章 艰难选择
第四十六章 新的战场
后记
钢铁战士人民功臣——不可忘却的记忆
父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牺牲的父亲有灵魂
传承,也是为了纪念
红色气质血脉相传
作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