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反映人类对世界的感觉、认知和艺术上的期许,是人类自身与世界链接的最恰当之纽带。以这个理念为指导,《材料·艺术》分析历史经典艺术及当代艺术,从材料的角度开掘艺术的世界。特别是当代艺术种类繁多,姿态各异,架上绘画、雕塑、装置、设计艺术等,其材料元素以广泛多样、兼收并举的态势,广泛地作用于诸种艺术形态,呈现出大材料的宏大景象。材料的认识、利用、发展,正在也必将成为艺术创作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艺术已经成为基于“大材料”的创作。多种材料、媒介的发扬扩大,深化了作品的意义,从考察艺术的材料人手,在多种环境、多样需求、多元表达的大背景中,对艺术材料完整地认识、综合,本质地考量,进而在美学意义上做深层把握。
《材料·艺术》适用于艺术院校绘画与设计类专业师生学习及使用。
初看起来,本书似是帮助读者注意艺术材料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但是,正如人们容易凭借第一印象得出结论一样,这样只会让我们停留在对艺术和艺术创作的单方面的认识。相反,本书尝试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艺术材料是什么?”这个千年来长期困扰着艺术家与哲学家的问题。艺术创作过程当然涉及对材料的处理。但是,艺术实际上不只是停留在材料的物质属性及其物态实像作用上。虽然相当程度上,艺术家们习以为常地穿越于这个两难困扰的领域,但一些富有才能的艺术家也欣然承认,他们惴惴不安而难以从容处理好这个问题。即使老练的艺术家,也保持警惕,防止艺术物质化。著名的意大利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写道:正像孩子用手摸肥皂泡后就想去摸彩虹一样,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精神追求,使其自发地会从外部寻找事物美的原因,人类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某些颜色是美的,另一些颜色是丑的;某些形式是美的,另一些形式是丑的。 ”[1]克罗齐在揭示人类思想的历程时一直在尝试,就是从方法学上阐述自然“规则”,这种规则统管着颜色、形状和声音、数字的和几何的关系,或是有形、无形的与艺术的联系,甚或为人们提供一套美学的法则。确实,人类一直在把艺术创作指南浓缩到笛卡儿坐标和算术比例的体系中,通过神经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冷静分析,作为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回应。尽管有这样不懈的努力,但是,艺术仍在设法抗拒对于艺术形式化的解释。奇怪的是,甚至连艺术家在这方面也帮不上什么忙。艺术家通过巧计以寻求解开这种真正沟通的谜底,无异于古代炼金术士努力寻找把铅变成金子的秘密。材料与技艺过程一定要融合以恰当地表达艺术家想象的作品,但又不能成为突出实物的作品,这样就不会给观众留下什么空间来建立作品与个人的联系,以致荒废了以前全部的努力。艺术应该是一个从想象到具象,然后又回归于想象的过程。物体材料为艺术表达提供了载体,也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提供了更广泛的被感知的方式,这一点适用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不管是功能性的、交互性的、表演性的艺术,还是书面的、影像的艺术。艺术表达的过程是将艺术概念转化成可听、可触摸、可视的具体形态,而艺术概念本身则为艺术表达提供了有效的根据。美国知名设计师查尔斯·埃姆斯完美地诠释了这两者的结合。他说:“艺术依赖于创作质量,其过程并不神奇。 ”[2]艺术表达的过程和艺术概念常常被称为某个新名词,但实际上,这两者一直彰显着各自特性,而且从未优先于彼此而存在。这种物化能力使艺术体验成为可能,这就是艺术的基础。不幸的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常常停留在物质制品的阶段,从而被剥夺了作为体验的代表和初始的概念与物质内涵。因此,艺术与材料的紧密关系上,是被护佑同时也被诅咒着。被护佑是因为概念只有在通过物质化衰减后才能够被捕捉与欣赏到。被诅咒是因为由于集中在概念的物化呈现而限制了观众深入地理解作品本身的意义。极具讽刺(又十分不应当)的是,此时,艺术的对象就完全成了对象的艺术了。具有自我意识的我们,自然地会趋向基于外在的情形,对不能直接控制的事情归类出实用的法则。物体是这种做法便利的目标。如果艺术赋予物体以意味,那么艺术成果就可以基于这个线索按照严格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就像早期人们试图按照某种标准对有机物种进行分类一样。但是,当多种至关重要的情况不断地发生着,这套对生物物种进行分类的标准就明显地有问题了。实际上,这种分类没有什么用处。在当今生物学界,有机生物是按照遗传基因进行分类的,这样才能够更合理地反映有机生物在地球生命种类中独特的位置。然而,艺术品仍然被人们按照其外部品质武断地进行分类。同一个艺术品,会根据其不同的材质,或者对材质的处理方式、构建方式、表现形式、创作目的、使用功能、风格流派、创作题材、作品主题、蕴涵信息、特定历史时期、创作动机、商业价值等进行分类,这种不断的分类使得每个作品被归为与其情形毫无关系的类别。艺术品的特质害怕因为分类而被贴上标签,因为艺术不适合任其被归类。对于艺术家与观众一样,艺术是体验的产生和达成。每一次体验,无论深刻与否,都会被特定的环境所唤起的冲动而引发。艺术品的物质属性是宇宙世界的一部分,与其他存在的一般条件发生作用,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提供了人对已经产生的与正在经历的感受。因此,如果通过媒介得到的体验被视为艺术冲动外在表达的话,那么从艺术多样的物质方面去思考艺术就是有益的。如果艺术的外在部分可以被贴上物质的标签,那么它最好被看做正在做的和已经做的含义,因为它与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直接相关,所以,艺术是一种可以描述的现象。按照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约翰·杜威的说法,“在一个统一的整体里,各元素具有的可区别性和其稳定性是其可被理解的标志,于是,一件艺术品可理解的程度取决于各组成部分的区别性及其在总体上与意欲表达意思上直接的联系。 ”[3]艺术的物体就是一个曲折的揭示,表明当一个人与作品发生了作用时就会理解到艺术上的安排和释放前言 艺术材料出的特性,这样,艺术作品就产生了。显然,艺术物品具有潜在性与物质性的,艺术作品是能动和可体验的。从这个角度看,艺术材料发生作用的过程,更类似于语言交流而不是物理性事件。语言以在说什么和如何说的均衡方式促进表达,“说什么”是内容,“如何说”是形式。两个方面哪个先进行呢?内容作为事物本身寻求其呈现的形式,形式指示着真实物质去成为可信的艺术材料,对于这个问题,虽然哲学家和美学家在一直在探索,但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在任何情况下,分割艺术材料和表现形式是阻碍二者一体化的方式,因为它们是在动态关联中运行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自我行为的展现,借助于对材料赋义、组织进行艺术表达,艺术材料所构成的制品取自共同的物质环境,这些材料以独特的方式变成新的东西呈现在公共领域。任何语言交流都需要传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积极配合,没有听的行为的配合,说的行为不能完成,实质上就是什么也没说。听的行为是全面的沟通和理解。艺术上的对话亦是如此,但是在表现形式上与语言交流有明显不同。语言交谈这种方式决定了交谈双方对彼此的影响是独立的,并且发言是交替进行的,这种情况帮助谈话免受噪音的干扰。同语言交流不同的是,艺术交流以一种更有机的方式进行,它对于艺术家和创作材料、艺术作品和观众,最终是观众和艺术家之间,都是一个不寻常的过程。艺术交流是同步进行的,保持着对话过程的连贯性和充满意义的潜在内容,艺术交流才能发挥有效的影响力。艺术是具有强烈个体性的,同时也是公开分享的体验。作品是要有目的促成的成果,但其释放又是不可能控制的。如果人的一方无法与材料的一方相结合,以统一的材料和形式将内容带入一个新的状态,那么任何作品都将缺少成为艺术品的基础。竹青对于艺术中材料部分的研究梳理表明:材料与形式就如同语言的语法一样,在其中既能得以表达又会受到制约。克雷敦·斯巴达2013年 5月翻译:焦继珍注释:[1]贝奈戴托·克罗齐 .美学原理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哈克特出版公司,1965),p.9.[2]查尔斯·埃姆斯·迪卡拉·哈特曼与埃姆斯·德米特里编辑 .查尔斯·埃姆斯的一百句引言(埃姆斯工作室,2005),p.170.[3]约翰·杜威 .艺术即体验改编源自 1932年在哈佛的演讲(纽约:广角 /PerigeeBooks,1980),pp.212-213.
序言 材料推进艺术的发展
第1章 材料创造的艺术景观
1.1 岩画、石阵
1.1.1 岩画:恒久、鲜活的生活景物,坚实、简约的材料语言
1.1.2 石阵:感应天地之灵气、恒久弥新的艺术形式
1.2 陶器、漆品:质朴温存的人造材料
1.2.1 温存、朴实的彩陶
1.2.2 端庄、儒雅的漆器
1.3 宗教与民间艺术品的材料
1.3.1 宗教精神的依托物
1.3.2 民间信仰、祭祀供奉
1.3.3 民间艺术品
1.4 传统绘画中的经典材料
1.4.1 多样的丹培拉
1.4.2 微妙、精准的油彩 序言 材料推进艺术的发展
第1章 材料创造的艺术景观
1.1 岩画、石阵
1.1.1 岩画:恒久、鲜活的生活景物,坚实、简约的材料语言
1.1.2 石阵:感应天地之灵气、恒久弥新的艺术形式
1.2 陶器、漆品:质朴温存的人造材料
1.2.1 温存、朴实的彩陶
1.2.2 端庄、儒雅的漆器
1.3 宗教与民间艺术品的材料
1.3.1 宗教精神的依托物
1.3.2 民间信仰、祭祀供奉
1.3.3 民间艺术品
1.4 传统绘画中的经典材料
1.4.1 多样的丹培拉
1.4.2 微妙、精准的油彩
1.4.3 凝练、写意的水墨
1.5 有序、活化的新型艺术材料
1.5.1 雕塑的真形象
1.5.2 绘画的真感觉
1.5.3 构筑的浪漫情
1.5.4 开放的新媒介
1.6 探索世界意义的人文性材料
1.6.1 材料潜含哲学与观念
1.6.2 社会生活与存在价值之悖论
1.6.3 材料中的特殊文化心理与价值趋向
1.7 生活中的艺术性材料
1.7.1 用于人体的恰当材料
1.7.2 文脉传承中的标志性材料
1.7.3 表达社会情趣、时代审美与时尚观念的材料
1.7.4 自然、人文环境中的材料
1.8 艺术与自然景物结合的大景观
1.8.1 单纯的自然
1.8.2 东方园林
1.8.3 山水中的天际线
1.8.4 绿色中的人类与环境
第2章 材料的力量
2.1 大材料
2.1.1 材料的特性
2.1.2 直观自然与创造艺术
2.2 材料艺术的本质与使命
2.2.1 本质与使命
2.2.2 材料与意义
2.3 材料与时代
2.3.1 时代与科技
2.3.2 时代与艺术
2.4 材料中的精神
2.4.1 神圣的精神指向
2.4.2 格物致知、寓情于物
2.4.3 精神是个自然生态
2.4.4 质疑传统之“小便池”
2.4.5 现代垃圾——传统文化的殉道者
2.4.6 思想观念与代言
2.5 心像——文脉与情感
2.5.1 无为而治——中国文化的趋向
2.5.2 逻辑实证——西方文化趋向
2.5.3 跨越差异,共通艺脉
2.6 材料艺术的发展线索
2.6.1 古典艺术
2.6.2 现代艺术
2.7 材料延伸出的审美方式
2.7.1 材料造型中的形、色、质
……
第3章 多样材料创造鲜活艺术
3.3.2艺术地诠释材料意味
对创作者来说,艺术想法通过材料表达情感、协调艺术形式,艺术中的材料对创作表达不仅是承载功能之物,不只是作品漂亮的衣服,而是作者通过作品的描述表达对世界的判断与期待,带有强烈的个人喜好。对观赏者来说,在欣赏作品时会自然产生个人的想象与好恶。创作者据此在创作中应因循这一规律,借助材料的直观性,让材料作为视觉符号积极地参与到创作中来。从而实现基于多样生活方式,生成多样的材料,满足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在这里,艺术创作通过诸种造型元素给人们以暗示、联想、强化,加强人的印象,人们凭借对作品图像的直觉解读,即材料自身的“自语”,对自己已有感觉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推动观者对形象做出抽象的概括与判断,现代材料在功能上助长“自我意识”。同时,材料作为造型符号又具有部分的不易识别性与变幻性,观赏者的差异性造成理解上的差异,与个人的阅历、文化修养、生活性情、宗教习俗等密切相关,材料在这里不一定能够表达出完整确切的内容,却紧紧依附于创作实像,形成超越作品之外的“它语”与理解上的开放性。净透的玻璃、锈浊的钢铁、糙陋的石头、淳朴的粗布、飘逸的丝绸,它们简化、明朗、规整,纯化了各种材料质地内在美,需要创作者去发现、拓展。与此同时,材料的视觉效果不同,给人感觉千差万别、没有定规。物理的、化学的,有机的、无机的,等等,各种材料都在变化中,形态概念与我们思维想象都是随遇而生,即材料的偶发性效果,对创作环境本身的感应作用亦无穷尽,因此,作品材料本身带给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创作作品时作者做了什么,是否启发人们去进行深入的艺术感受、遐想。材料的肌理不仅是物质形态,在视觉上也产生直觉上的快感。如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不满足于仅仅是外在自然形式的规整,更追求内在意境与外在形式的统一,在这里臆想作用重大,因为环境主题的追求殊异,依仗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诸种造型手段来营造气氛、创造臆想,这是创造情致的有效方式,因此,把臆想通过一定的形式语言精简、组合、生成,已经成为普遍的创作手法。(图3-12、图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