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实践研究》共分为10章:第一章概述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第二章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第三章研究了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四章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的管理;第五章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第六章研究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第七章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科研建设管理;第八章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第九章研究了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指标模块化设计;第十章对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进行了探究。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实践研究》是在认真研究和总结已有相关职业教育资料,并结合作者自身的一线教学经验而完成的。其撰写过程体现了如下特点:
◆逻辑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实践研究》在内容设计上体现了一定的思维规律性,在章节的衔接上体现了十分紧密的逻辑关联性。
◆创新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实践研究》针对一些新兴或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内容的创新性。
◆实践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实践研究》不仅陈列了一定的数据资料,还注重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梳理、总结一定的经验和启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实践研究》共分为10章:第一章概述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第二章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第三章研究了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四章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的管理;第五章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第六章研究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第七章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科研建设管理;第八章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第九章研究了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指标模块化设计;第十章对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进行了探究。
作者简介
赵全红,女,汉族,出生于1968年8月,大学本科,毕业于鲁东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现为山东省护士学校高级讲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护理教育管理工作。2009年2月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的《护理礼仪》被评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一五”教改规划教材。
刘建勋,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出生于1969年9月,大学本科,毕业于烟台大学,工学学士学位,现为滨州医学院高级工程师。
潘萍,女,汉族,出生于1970年9月,大学本科,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省烟台护士学校高级讲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护理教育工作及科研工作,曾在《职业与健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护理研究》等核心期刊先后发表论文十余篇。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实践研究
前 言
前 言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以及终身教育体系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心。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突破。例如,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了810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2 056万人,从而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基本相当的战略目标。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坚持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多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由于党的“十七大”与“十八大”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人民群众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有了新的期盼,为此,作者撰写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实践研究》一书,以期在新的形势下,能使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观念,总结过去,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本书共分为10章:第一章概述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第二章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第三章研究了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四章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的管理;第五章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第六章研究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第七章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科研建设管理;第八章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第九章研究了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指标模块化设计;第十章对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进行了探究。
总体而言,国内外关于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的著作类书籍不是很多,故本书是在认真研究和总结已有相关职业教育资料,并结合作者自身的一线教学经验而完成的。因此,本书在撰写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逻辑性。本书在内容设计上体现了一定的思维规律性,在章节的衔接上体现了十分紧密的逻辑关联性。
其次,创新性。本书在撰写中,除了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一般研究内容外,也针对一些新兴或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如第九章与第十章的内容。
最后,实践性。由于本书主要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建设实践,因此在正文中不仅陈列了一定的数据资料,还注重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梳理和总结一定的经验及启示。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文献资料,并引用了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由于时间较为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谬误之处,希望广大读者、专家学者能够予以指正,以使本书日臻完善。
作 者
2014年7月
目 录
第一章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沿革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第二章 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管理体制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特点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改革
第三章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概述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管理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管理概述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第五章 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概述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分类与来源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现状与改善
第六章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概述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工作管理
第七章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科研建设管理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科研建设管理概况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科研过程的建设管理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科研队伍的建设管理
第八章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以有效课堂教学为例
第九章 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指标模块化设计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指标模块化设计概述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指标模块化设计方法
第十章 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研究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的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实践研究》:
(六)管理服务于特定区域
普通高中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教学的内容具有普遍性,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或是深造等提供条件,因此,它在服务的区域和范围上没有太大的限制。除了学生在地域上的硬性限制外,理论上适用于任何学生学习,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中等职业教学是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它只服务于某一特定的领域,培养的是某一专业方向的技术人才。因此,学生必须是想获得某项专业技术的人员,而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七)企业参与的管理模式
高中在办学上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普遍性,极少有企业参与教学的现象出现。而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由于其教育管理的培养目标等决定了企业参与的必然性。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重要教学手段,是一项互利共赢的教育管理模式。学生通过企业的参与,能够提高其实战经验,提高技术的熟练程度;企业也能通过与学校的合作,降低生产的成本,进而提高生产的效率。
第三节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改革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发展到今天,各种各样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要想使中等职业教育获得持续的发展,就要对其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解,进而制定出科学的、有效的改革办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的现状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管理人员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在服务意识和理念上都比较淡薄,甚至将服务置之不理。但是,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的每个环节、步骤都需要协调一致才能发挥作用。否则,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进而出现教学秩序的混乱现象。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缺陷必将影响整个教育管理工作。
(二)课程设置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的发展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的设置通常落后于专业的现实发展,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又会以学科的内容为重点,进而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就业的时候缺乏竞争力,使其选择的余地比较小,甚至难以符合社会对劳动力岗位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三)教学培养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的培养目标上一直以来都比较缺乏明确、科学的定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只关心教学的理论基础的培养,以期向普通高中靠拢,却不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这一教学特色;二是片面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教学中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制订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时,除了应将学校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教学纳入培养的目标之外,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上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有望成为未来生产线上的核心技术人员以及管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