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延续文明,而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最根本动力。这就像建造一座高楼大厦一样,一层又一层的砖瓦堆砌起来,教育在其中就相当于将砖瓦连接起来的钢筋水泥,上一层离不开下一层的积淀,每一层就是一代人在某一时期所创造的文明。如果这一代人的文明得不到传承和延续,这座高楼大厦就建不起来了,就会出现文化的断层。所以说,人类历史是一部生生不息的文明发展史,是教育起着延续文明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明,就会造就什么样的社会体系。
教育的意义在于使人幸福,在于提高生活品质,提高人的素质,总之,教育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本身。唯有回归和落实到人本身,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才能造就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洮河之水天上来》主要介绍了作者张建炳对如何繁荣西部教育的思考,分为五个部分:有梦、有法、有人、有路、有魂。每个部分内容充实,理论扎实,案例翔实。
(一)基于“校本位”而非“校长本位”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长远发展规划,可是这里面究竟有多少是出于学校管理者自身的臆断,还是基于学校的内部真实需求,抑或只是毫无实际指导意义的抽屉文件?只有那些基于学校的真实需求的发展使命,才有意义。
梦想家与实干家的组合体,意味着校长在制定学校的“梦之使命”之时,是慎重而理性的。他甚至要非常自觉地把自我退缩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耐心地倾听、调查校园里每一个人的声音,他不厌其烦地收集事实、数据和资料,以此做出判断,避免自己的主观雄心和踌躇满志做出不利于学校实际的使命判断。这就是说,一位理性、实干的校长在制定学校使命之时,应当是基于“校本位”而非“校长本位”。
要抓住学校内部的真实需求来制定学校的发展使命,就要求所有的学校管理者长必须建立“校本位”而非“校长本位”的意识,考虑到学校发展的长效性。
例如:
某校长在任时,非常追求政绩表现。他在管理上片面重视升学率、高分率;淡化德育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了学校后进生和问题生得不到关怀,而尖子生特长生高傲任性,无视尊长。在教学改革上,他追求容易显效的项目改革,而漠视基础性、长远性的项目。由于过分追求“任期效应”,使得学校短期目标与中期、长期目标严重脱节,在他离任之后马上出现了“人去政亡”的现象。由于他在奖金分配上过分强化老师间的差异,导致老师之间勾心斗角,人人自危,团队合作精神荡然无存……种种隐患,在他离任后很久都阴魂不散。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只把学校当作自己高攀的跳台,杀鸡取卵的结果是损失了学校的根本利益,而他自己的仕途也屡遭坎坷,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始终远离功利的“快餐文化”和速成思想,把自己的价值建构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之中,来思考并阐述我们的学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并且将自己的生命委身于这一伟大使命中来。校长要经常地问自己:在我离开这里之后,我那些雄心勃勃的计划到底有多少可行?有多少是过眼烟云?不能以校长在任时期的政绩来作为评价校长的唯一标准,而应当置于长远发展的视角来做出清晰客观的评价。所以,笔者认为,对一名校长正确的定论,也许要等到他离任之后,看看他是否留下了一支德高业精教书育人的团队,一种和谐进取蓬勃向上的风气,一个风景秀美文化深邃的校园,一套激活灵魂催人奋进的机制,一种独具一格卓有魅力的特色,一流承上启下代代相传的学校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