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1号作品。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进化成了买卖机器。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消费者的。
- 为什么我们会买了又买?为什么买得越多反而越不快乐?商业化将个体从刻板的集体秩序中解放,却又将人投入自由的束缚。人们用钱换产品,用产品换幸福,将买买买当作自我实现的方式。消费者终与全球化生产链末端的工人一起,沦为消费时代的奴隶。
一本书囊括两百年消费社会的演进与变革。我们如何从生产者进化为买卖机器?如何通过社会演变的历史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在这本书里,读懂消费社会,看清消费陷阱!
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深度解读,冷静克制的论述、丰富的史料、贴近生活的案例与视角,或许是认知消费主义及其对社会、伦理、个人心理影响的绝佳简明读本。
- 拨开消费主义迷雾,完整再现商人、资本、广告与媒体的合谋
从可有可无到不可或缺,我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美好但虚假的必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广告和媒体上通过描摹幸福的消费场景,创造美好生活的模板,将我们纳入消费主义的逻辑,终成为永远追求出众却又毫无个性的噩梦。
- 在消费社会,我们孜孜不倦地建设着名为自我的终生工程
在商业世界里,品牌、价格、市场掌控了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消费者将定义自我的权力拱手相让,必须通过挑选市场提供的商品和符号,才能塑造自我。广告、公关、媒体如何制造合格的消费者、将人异化成消费的机器?
超级消费者:呈指数增长的未来(结语)
如果本书对消费史的介绍到1960年就结束的话,有人可能会质疑,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里,难道没有商业领域的新发展吗?但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在1960年之后,一切新的发展都只是在重复和放大已经发生的现象。作为结论,本章整体介绍本书中分析的所有现象是如何在近两个世纪以来呈指数增长的。
让我们回到本书开始的部分:商品流通。自19世纪公路发展和铁路建立以来,商品流通的速度稳步加速。尤其是从1960年代开始,在贸易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商业更加不受时空约束了。在20世纪中叶的港口,货物的运输仍然大量依赖码头工人的体力劳动来完成,靠人力把货物装船和卸下,花费数天时间。到了1970年,货物的装卸就逐渐不需要人工了。现在,港口的商品都是放在集装箱里,由起重机从运输卡车上卸下,再装到货船上。这样,几吨货物在几十分钟内就装载完成了,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以前码头工人要干上好几天的工作。
[法]安东尼·加卢佐(AnthonyGalluzzo)著
法国让·莫奈大学讲师,在Coactis实验室主持消费文化和市场新策略项目的研究。
前言
速度战胜了距离
商品带来了幻觉
品牌让产品重生
城市化和百货商店的出现
商店陈设的技巧
逛街概念的兴起
一门让人上头的学科
资产阶级物质文化及其重要功能
符号价值以及同与不同的张力
附庸风雅者、丹迪主义者和波西米亚艺术家:原始消费者的三种形象
商品的潮起潮落
从精神自足到理想社群
从商店到杂志
从动态影像到白日梦
从图像投影到自我项目
集体秩序和集体精神
年轻人的出逃
消费心态及其成功因素
欲望的正常化
卷土重来的束缚
操纵人群,建立受众
用公关来讲故事
和平时期的公关宣传
大规模催眠的幻想
广告或联想的艺术
资本现实主义及其作用
家的变化
母亲全家的消费总管
孩子家庭幸福的证据和指南针
青年文化与从众焦虑
压抑与自我探寻之间的斗争
对成规的反抗带来经济价值
新消费精神的广告语言代谢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