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经济史理论”与“经济史学理论”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是经济史学科中两种性质不同的理论,在学科结构中属于不同分支。经济史理论以经济史实为对象。经济史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经济史学理论以经济史学为研究对象。经济史学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属于人的主观领域。对于经济史学理论与经济史理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些学者早就注意到了,并能够正确地使用。如希克斯将他从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变客观过程中抽象出的理论称为《经济史理论》,罗仲言将研究经济史学抽象出的理论称为《经济史学原论》。可能是由于人们没有注意到经济史学科的结构,也可能由于习惯,一些学者在论著中,或是对“经济史”与“经济史学”两个概念不予区分,混同使用,或是只有“经济史”这一个概念,“经济史学”被简称为“经济史”,“经济史学科”也被简称为“经济史”。正是由于这种情况,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本书所用的术语,我们先从学科的结构写起。
经济史学理论是一门关于经济史学科的学问。这门学问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什么是经济史学科,二是怎样研究经济史学科。
“什么是经济史学科”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有六个。第一,它是研究什么事物的学问,或者说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第二,这门学科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分支学科,它的内在结构是怎样的。第三,这门学科的外延边界在哪里,与哪些学科相邻,它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第四,它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第五,这门学科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有无自身发展的规律,积累了哪些经验教训。第六,这门学科为什么会产生并得到发展,它能满足社会与学术发展的哪些需求,或者说对社会和学术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即它的功能、任务与意义。
“怎样研究经济史学科”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有四个。第一,用什么理论做指导,设计怎样的理论框架,最后要得出什么样的理论结论。第二,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包括研究工作程序、......
赵德馨
著名经济史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1951年毕业于中原大学合作系,1953~1956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历史学家尚钺教授和经济史学家傅筑夫教授。著有《楚国的货币》《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49~1991)》等。
易棉阳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工商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史、工业经济史、经济史学理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