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正韵》(含《韵例》一卷)乃清末日照学者丁以此(字竹筠)所著,深受章炳麟、黄侃、刘师培等古音学家的推崇。但因学偏冷绝、文字艰涩,一般人阅读有较大难度。李兴君以深厚之学力,坚韧之毅力,对本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对全文及序文进行整理和校点,将全书转化为规范汉字,并用现代标点符号进行标点断句。其次是对原文中的疑难字句进行注释和译解,使其通俗易懂,方便读者阅读理解,最终形成大作《毛诗正韵校释》。此书的出版,无疑将对丁氏原作的研究与传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丁以此(1846-1921),字竹筠,山东日照人。丁氏为一方望族,书香传世。明清以来,科甲连第,人才辈出。至以此时,家道中落。“先生幼遭乱离,贫而好学。”“尝以诸生再赴乡试,不得中式,乃弃去举业,专意古学,潜心于文字音韵。”(陈祖武《<清代学者象传校补>举要》)先生追随朴学大家许瀚,专研古诗音韵,数十年孜孜以求,呕心沥血,结撰《毛诗正韵》四卷、《韵例》一卷。终生不事产业,唯以教私塾维持生计,尝北游济南、京师,西至晋阳等地。先生虽困守田园,埋名乡里,然目睹外族侵扰,兵祸连结,百姓流离涂炭,胸臆难平,每深忧之。但恨报国有心济时乏术,曾在园门上大书“闲时铲平专制草”等句。督责其子惟汾熟读古书,东渡扶桑学习新学,支持其追求共和的革命事业。先生勤奋好学,一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除《毛诗正韵》外,据民国学者王献唐《乡前辈丁竹筠先生著述目录》载录,尚有《叙诗草》《名我有园诗草》《毛诗字分韵》《古合韵表》《切音谱》《楚辞韵证》等著作存目。
丁以此音韵研究师从同邑先辈许瀚。“君少遇乱贫困,未弱冠即从许瀚(印林)游,得闻古学。”(章炳麟《丁君墓表》)许瀚,字印林,一字元翰,室名“攀古小庐”,清代杰出的朴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许瀚受业于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曾与王筠、龚自珍、何绍基、丁晏等著名学者交流切磋,参与校注《尔雅注疏》《经传考证》等典籍,博通经史,著述宏富,为名动一时的学术大咖,被龚自珍誉为“北方学者君第一”(龚自珍《己亥杂诗·别许印林孝廉瀚》)。丁氏本生长于书香世家,自幼修习举业,有良好的朴学根基。即投许瀚门下,朝夕叩问,切磋琢磨,乃得窥朴学堂奥。王献唐《说文解字韵隶·叙》云:“吾乡前辈许印林先生治小学、金石,负海内众望。时同邑从学者三人,为丁少山先生艮善,为丁伯才先生楙五,其后则丁竹筠先生以此。三君治学各有所专……竹筠专明古音,尤邃精韵例。”
《毛诗正韵》是对《诗经》用韵情况的研究。《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集中体现上古汉语音韵体系,是研究上古音韵的起点。清初顾炎武著《音学五书》开启了古音学的研究。乾嘉年间,汉学大兴,主张经世致用,学者继承前代考据训诂的方法,通过古字古音以明古训,明古训而后明经,古音学乘势而上,蔚成大国。顾炎武通过分析《诗经》《楚辞》等韵文的用韵,将古韵分为十部,至段玉裁《六书音韵表》分为十七部,江有诰《音学十书》分为二十一部,孔广森《诗声类》分为十八部,王念孙《古韵谱》分为二十一部。民国时古韵分部进一步细化,章炳麟《成均图》分为二十三部,黄侃《音略》分为二十八部。《毛诗正韵》参照王孔二家,分古韵为东、冬、蒸、侵、谈、阳、耕、真、谆、元、歌、支、至、脂、祭、盍、缉、之、鱼、侯、幽、宵等二十二部。
《毛诗正韵》最大的贡献,在于对《诗经》韵例的分析。此前诸家对《诗经》韵例的研究已各有成就,除常见的句末韵、连句韵、隔句韵外,顾炎武提出“间三为韵”,钱大昕提出“连章为韵、句中为韵”,到孔广森著《诗声类》,总结出通例十、别例十三、杂例四,已蔚为大观。丁氏不拘前人成法,数十年冥心参会,探赜抉微,在孔氏研究的基础上,把《诗经》韵例分为单句、连句、间句、连章、隔章、变韵六类,每类又包含多种不同类型。如单句类包括上叠韵、下叠韵、上同韵、下同韵、首尾韵等二十四例,变韵类包括起韵、收韵、线韵等六例,总计有七十三种用例。“就其所次,一篇之中,取韵者盖过半”(章炳麟《毛诗正韵序》)。《毛诗正韵》的韵例研究,证明《诗经》用韵密而多,格式灵活多样,打破了句末、隔句、连句等有限取韵格式的思维框架,对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韵文特质具有创新意义。黄侃序日:“据古韵二十二部以求诗句中之韵,立例数十。稽撰其说,信而有征,盖王孔所不能上。”丁氏对此点也深信不疑,曾言:“不徒《三百篇》字字皆韵,即古谚谣亦若是。‘恤恤乎,湫乎,浟乎。深思而浅谋,迩身而远志,家臣而君图,有人矣哉。’恤恤迩韵,湫漱韵,三乎字与家图韵,身臣人韵,浅远韵,三而字与思谋志有矣哉韵。”(陈祖武《(清代学者象传校补)举要》)诚如王力先生所说:“《诗经》用韵格式是多样的,因为它是民歌或者模拟民歌的诗体。民歌是随口唱的,随口用韵,随时转韵,也就是所谓天籁。”(王力《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