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对口支援的理论解释与核心目标》从经济与文化的视角研究了对口支援的理论解释与核心目标,探索了对口支援这一中国特色现象的历史根源、背后机理与发展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研究意义。
《新时代对口支援的理论解释与核心目标》从经济与文化的视角建构了“经济居先-文化认同-经济一体”的理论逻辑,试图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以一个全新的维度,着眼于对口支援如何实现更大规模和范围效益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对口支援从政策实践到理论哲学提供理论解释。
黄基鑫博士在学位论文基础上升华完善的专著《新时代对口支援的理论解释与核心目标》即将出版,他邀请我作一个序,作为导师,难辞其责,寥寥数语算是对黄基鑫博士第一本专著的评价吧。
在对口支援中引入了历史的维度。关于对口支援,学术界与实践界都认为,其始于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乌兰夫于1979年在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他提出全国要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边境稳定。黄基鑫博士在对有关对口支援核心要义领悟的基础上提出,对口支援这一中国特色政策模式的形成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凝聚,得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规律,即从经济居先到文化认同,从文化认同到经济一体,这是始于战国、形成于秦汉的编户齐民,那时就将劳动者从农奴主的奴役中解放了出来,实现了劳动者的自由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在对口支援中引入了文化维度。以前,对于对口支援的研究,人们多关注对口支援的物质设施,关注先进生产力的形成,鲜少有人关注对口支援对于受援人群主观世界的影响,尚无人关注这种非市场的援助关系对各群体以及中华民族总体文化发展的影响。黄基鑫博士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民族学理论,在深刻分析中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口支援不仅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物质设施具有支撑作用,对地区生产力的快速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对欠发达地区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在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氛围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对口支援中引入了全球化维度。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在人类面临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正面临着一种悖论,那就是经济越来越走向全球化,民族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众所周知,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问,就是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使我们的效用得到最大发挥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然而,上述悖论却在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的规模和范围效益。黄基鑫博士在整合各种理论与现实诉求的基础上,认为对口支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的规模与范围效益,在理论探索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黄基鑫博士初出茅庐,已然开始了理论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学术研究之路实属不易,理论探索更是路途艰辛,希望黄基鑫博士不忘初心,在科学研究之路上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于黄基鑫的专著谈一点自己的感想,有感而发,不成体系,不妥之处请学界同仁见谅。
黄基鑫,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惠州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北京产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本、硕、博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对口支援。曾出版《京津冀协同与首都市场优化研究》学术专著,在《经济管理》《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国经济学人》《民族教育研究》《企业管理》《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区域经济评论》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教育援藏援疆政策的实施及发展研究”,参与贵州省重大专项课题、国家发改委年度研究课题、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等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中宣部第五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入选文章等多项荣誉。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对口支援的一般理论解释
一、贫困经济学
二、发展经济学
三、制度经济学
第四节 对口支援的理论困境与出路
一、西方经济学指导理论的局限性
二、新时代对口支援的理论归宿
第五节 中国特色的对口支援理念与实践探索
一、对口支援的概念
二、不同视角下对口支援理念解说
三、对口支援的研究述评
第六节 对口支援研究的新视角
一、基本含义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对口支援的理论解释:基于经济与文化的视角
第一节 民族经济学:经济与文化的研究视角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逻辑:经济居先一文化认同-经济一体
第二节 分工与交换:从农牧互补格局到多元一体格局
一、理论:分工与交换
二、起源:复杂的地理环境与多元的经济类型
三、形成:官方互市与民间贸易
四、动力:交通道路与经济网络
第三节 规模与范围:从政治大一统到经济统一大市场
一、理论:规模与范围
二、起源:天下国家观与中华文化观
三、形成:大一统与朝贡体系
四、动力:正统之争与文化认同
第四节 认同与发展:从中华文化认同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理论:认同与发展
二、起源:从编户齐民到改土归流
三、形成:从五族共和到民族平等
四、动力:从迁徙杂居到相互融合
第三章 对口支援的核心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节 对口支援的形成与发展
一、对口支援的历史基础
二、对口支援的形成过程
三、对口支援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对口支援
一、民族与民族主义:文化认同与统一劳动力市场
二、共同体:文化认同与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三、多元一体:文化认同与经济一体
第三节 对口支援核心目标的民族经济学解释
一、经济居先:源自对国内经济发展短板的补齐
二、文化认同:实现中华文化认同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经济一体:实现劳动力统一大市场与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第四节 对口支援核心目标的实践经验
一、干部对口援藏援疆经验
二、教育对口援藏援疆经验
三、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对口援藏援疆经验
四、新时代对口援藏援疆的启示
第四章 对口支援的发展趋势与提升路径
第一节 明确对口支援的发展导向
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对口支援的终极目标
二、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对口支援的价值彰显
三、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对口支援的发展动力
四、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对口支援的成效标志
第二节 丰富对口支援的外化诠释
一、丰富对口支援本土实践的理论阐释
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三、营造讴歌英雄、学习模范的舆论氛围
四、建设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美好家园
五、推出讲述对口支援故事的文艺创作
第三节 扩大对口支援的政策应用
一、主动宣介以对口支援为内容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
二、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对口援藏援疆的工作重心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