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研究:生态学的视角》从生态学的视角,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研究领域,把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视作一个生态系统,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的生态主体、生态环境、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并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的内部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要实现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的平衡,除进行系统的自我调控外,还需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等人工调控手段,构建制度规范机制、质量监管闭环机制、整合协作机制等生态化的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跨国高等教育在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必然产物,其与公办、民办高校一起,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三驾马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效益与社会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包括来自学生、家长、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办学机构本身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阶段,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建设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与监管体系,尤其是近10年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以及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不断努力构建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培养了大量国际化人才。但由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晚,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科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估管理等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我国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的缺失。如何制定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应我国国情的有效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中外合作办学正确的办学方向,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运作和管理,真正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学生的利益,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鉴于此,我们应该直面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全面地分析,并给予科学地解决,这也就成为本书研究的出发点。
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研究领域,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为旨归,既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管理理念的拓展,也是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创新。本书尝试从生态学的视角,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厘清生态学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指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中的质量保障管理主体、质量保障承担主体和质量保障监督主体,与中外合作办学生态环境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具有明显的生态性。同时,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生态系统的主体、环境、结构和功能,认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存在着主体生态结构失衡、主体生态链条断裂、主体生态区位“畸变”;分析了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相对脆弱等生态问题;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治理结构,指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生态系统除具备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三大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诊断功能、监督功能、调控功能等特殊功能。最后,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的内部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要实现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的平衡,除进行系统的自我调控外,还需要通过市场调控和政府宏观调控等人工调控手段,构建制度规范机制、质量监管闭环机制、整合协作机制等生态化的机制。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也咨询了诸多相关学科的专家,但由于时间仓促及自身认识水平有限,书中存在着不妥和错谬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刘剑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湖南省职教高地建设、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等课题8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撰写著作、教材4部。
郭丽君,女,汉族,1975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学科带头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2021-2025年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湖南省高职专业认证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教师发展与教育生态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相继在《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4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高等教育生态学引论》《教师发展视野下高校教学评价研究》等10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湖南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教学科研奖励。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态学的发展
一、生态学的内涵
二、生态学的发展
第二节 生态学方法及其跨学科应用
一、生态学方法
二、跨学科应用
第二章 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态学基本理论
一、生态平衡理论
二、生态位理论
三、生物多样性理论
四、协同进化理论
第二节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的生态学阐释
一、生态系统
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生态系统的构成
三、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生态系统的特性
第三章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的生态主体
第一节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生态主体的构成及特征
一、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生态主体的构成
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生态主体的特征
第二节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主体交互的生态机理
一、质量保障主体生态链的形成
二、质量保障生态主体间的竞争
三、质量保障生态主体间的调适
四、质量保障生态主体间的协同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主体的生态困境
一、质量保障主体生态结构的失衡
二、质量保障主体生态链条的断裂
三、质量保障主体生态区位的“畸变”
四、质量保障主体生态环境的“脆弱”
第四节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生态主体的优化
一、质量保障生态主体优化的原则
二、质量保障生态主体优化的路径
第四章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系统的生态环境
一、政治生态环境
二、文化生态环境
三、资源生态环境
……
第五章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六章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七章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控
参考文献
附录